正當紅一方面軍在閩西北地區分兵行動之時,蔣介石緊鑼密鼓地在部署進行第三次“圍剿”。紅一方面軍在建寧縣天主堂召開了軍事會議,制定了回師贛南迎敵的決策,頒布了反第三次大“圍剿”總動員令。根據中共閩粵贛特委明確提出“打通閩粵贛蘇區交通,是黨和團當前最迫切的具體任務”。〔19〕閩西蘇區的新十二軍承擔起收復中心區、打通中心區的任務。新十二軍采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術,靈活機動地與敵周旋,在十多天內連戰皆捷,擊潰盧新銘、鐘紹葵等部,相繼攻克汀州、連城,勝利地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圍剿”。而且完全打通了與贛南蘇區的聯系。
新十二軍攻占汀州城后,與紅十二軍勝利會合,并根據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的決定合編為紅十二軍。合編后的紅十二軍聲威大壯,于1932年2月下旬,揮師南下向武平、上杭進軍,執行“鞏固閩西,向閩北發展,使福建與江西蘇區完成打成一片”的任務,并在幾天之內連續攻占武平和上杭。使“杭永武汀連將要完全連接一起,閩西與江西的蘇區,南自武平會昌,北連寧化石城,將要完全打成一片”。以此為標志贛南、閩西紅色區域為基礎的中央蘇區正式形成。
為此,蘇區中央局書記周恩來在紅十二軍一舉攻占杭武后,欣喜地親自為《紅色中華》撰寫了題為《紅軍十二軍占領杭武的意義》的社論,對閩西蘇區在反“圍剿”保蘇區的斗爭中“紅軍戰士的英勇,廣大群眾的威力”,予以高度的評價和贊揚。稱“閩西紅軍主力得著廣大群眾的擁護,積極向北發展,已經收到很大成績,開擴了閩西蘇維埃疆土”。〔20〕
三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不僅使紅色區域的版圖得到不斷的擴展,而且打通了贛南、閩西蘇區的聯系,中央蘇區從此連成一片。這一富有戰略意義的變化,使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斗爭格局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被毛澤東稱為“閩山碧”的閩西北地區,以其有利于紅軍作戰的地形,黨和群眾基礎較好和國民黨統治相對薄弱的特點,成為毛澤東關注的一大焦點。
- 2011-04-25閩西是紅旗不倒的革命堡壘
- 2011-04-25閩西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犧牲
- 2011-04-25閩西兒女在解放戰爭中的歷史貢獻
- 2011-04-24閩西是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的實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