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閩西在中央蘇區軍事斗爭中地位獨特,在人民軍隊的建設史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軍事斗爭上,閩西革命斗爭的基礎,為紅四軍的生存發展、為紅四軍入閩創建革命根據地提供了空間和條件,由于紅四軍入閩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高潮,閩西因而成為“中國革命歷史上一個轉折點。”紅四軍首次入閩后,毛澤東、朱德等在長汀首先繪制了創建中央蘇區的藍圖,隨后又親手創建了閩西革命根據地,使之成為繼井岡山之后中國共產黨在南方所建立較早而又比較鞏固的又一塊在全國有影響的革命根據地。后來,閩西蘇區逐漸成為中央蘇區的后方基地和東南屏障,它在抵御和牽制福建、廣東方向的敵人,配合中央主力紅軍開展反“圍剿”戰爭以及捍衛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瑞金的安全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閩西蘇區的長汀、寧化是中央主力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出發地。
在人民軍隊的建設史上,閩西對紅四軍的發展壯大作出了貢獻,紅四軍于1929年3月在閩西的長汀首次統一著裝(4000套),首次發軍餉(每人4元),至1929年9月打下上杭城后,紅四軍已由1929年初離開井岡山時的3600余人擴充到7000余人,壯大了一倍。同時,因為古田會議的召開,使古田成為建軍路線的形成地。古田會議成為中國紅軍完成創建的標志,人民軍隊正式從這里走來。1930年6月,全國紅軍統一整編的命令在閩西的長汀傳達,隨后,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后改為紅一方面軍)在長汀縣城宣布成立,閩西由此成為全國紅軍第一次整編的地方。與此同時,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這個直屬軍委領導的全國各根據地紅軍統一指揮機關也是在閩西長汀成立的。
當年,閩西人民為了保衛翻身解放的革命果實,保衛蘇維埃政權,保衛和發展紅色區域而踴躍參軍參戰。在擴紅運動中,到處出現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爭當紅軍或父子同當紅軍的動人情景。上杭才溪鄉15~55歲的青壯年男子,有80%以上參加紅軍。在整個蘇區時期,閩西先后有近10萬工農子弟加入紅軍和赤衛隊,先后創建了紅九軍(后改為紅十二軍)、紅二十軍、紅二十一軍、新十二軍、紅十九軍5個軍。閩西成為紅軍名副其實的故鄉,將軍的搖籃。
- 2011-04-25閩西是紅旗不倒的革命堡壘
- 2011-04-25閩西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犧牲
- 2011-04-25閩西兒女在解放戰爭中的歷史貢獻
- 2011-04-24閩西是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的實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