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無法用金錢衡量”
90位老黨員講紅色故事獻禮建黨90周年,起始于北京月壇街道黨工委與首都部分高校開展的“聽老黨員講故事”活動。自2009年以來,北京月壇街道黨工委和北京聯合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發掘這一地區老黨員、老干部多的社會資源優勢,請老黨員講故事,讓大學生聽故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90位老黨員中,既有10粒子彈擊退鬼子的抗日勇士,也有潛入白區搞情報的地下黨員;既有解放戰爭獨立自由勛章和戰地勛章的獲得者,也有走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場后登上大學講臺的老教授……
段雨平老人1921年出生于山西農村,18歲時在哥哥的鼓勵下,成為村里第一任婦救會秘書和第一任女教師。1945年,她參軍成為太岳軍區的一名護士,把青春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1946年,僅14歲的史清義參加了解放軍,就在他第一次參加的戰斗——“保定北平阻擊戰”中知道了“烈士”這個詞的含義。
史清義說:“看到身邊倒下的戰友,我第一次感受了戰爭的血腥,也是第一次思考生命的意義。我相信,接受戰爭洗禮的是靈魂和信仰。”就是這位經歷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老戰士,在年過半百、已經是中央機關司局級干部之后,在1986年通過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課程,取得了大學專科畢業文憑。“因為我當時的工作是在科研單位,與知識分子在一起,深感自己知識不足,工作要求我必須努力學習。”
“我們這些老同志是在黨的教育、培養下成長起來的,也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生于1937年7月1日、“有幸和黨一起過生日”的老黨員王秉禮說,“一些老同志可以說是黨史的親歷者。”新中國成立前夕在北京從事地下黨工作的楊增仁說,老黨員們在晚年時有必要將自己的經歷好好整理出來,回想自己當時為什么會做出跟黨走的選擇,把個人記憶變成精神財富傳給后人。
大學生岳少偉、胡欣蕓等同學在聽了老人們的故事后感觸很深。“他們的故事令人動容,因為他們用信仰讓自己的血色青春不曾枯萎。”“在現在一些人認為金錢越來越重要的時代,老人的故事告訴我,有些東西,是永遠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比如精神,比如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