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6日電 題:取消高考加分、打擊高考移民、穩推高考改革——聚焦關于高考的三大“網絡話題”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曹志恒、馬姝瑞、周蕊
2011年高考來臨了。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數以千萬計的學子通過高考“魚越龍門”,“高考”始終是中國百姓牽掛的話題。如今,高考加分、高考移民、高考作弊等關于高考公平和公正的話題在網絡上持續升溫,而隨著南方科技大學“私募”的45名學生公開表示不參加今年高考,教育主管部門也再次面臨著有關高考改革的網絡追問。
【聚焦一】高考加分趨“功利化” 是否應該取消?
“裸分狀元”還是“加分狀元”的爭論一直是高考后的熱門爭議話題,一些省市相當一部分的高考狀元靠加分“奪魁”,加劇了人們對高考之公平性的質疑。
據了解,高考加分政策可分為鼓勵性加分和照顧性加分兩大類。前者是指考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取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就,由此獲得加分的機會;后者是指考生的自然屬性和國家相關照顧政策下的加分,如民族政策所產生的加分。
2010年底,教育部等四部門出臺高考加分“新政”,對高考加分項目作出規范調整。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省賽區一等獎的學生,不再具備高校招生保送資格和高考加分資格。體育特長生加分條件也被規范,北京、吉林等地也在嘗試調整高考加分的政策。高考加分項目減少、分值降低已成定局。
(網言網語)在騰訊論壇中,是否取消高考加分的話題引來了24500多名網友的關注,發表評論4100多條。騰訊煙臺網友“在水一方”說,高考加分是社會不公平的表現,應堅決取消,加分政策被某些權勢者利用,讓人們談加分而色變,失去了以加分促進高考公平的初衷,只能讓教育公平變成一紙空文。
網易網友“王石川”說:隨著高考報名人數的減少,加分人數不是也應該大幅度縮減,不合理加分政策應該及時清理。
(記者觀察)近年來,高考加分亂象引起各界關注。地方政府在教育部的加分項目基礎上,又設計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項目。一方面,由于加分制度設計不嚴,一些政策在地方成為權錢交易的通道。另一方面,這些“項目”本身也成為學生、家長在高考正式科目之外的“負擔”。
教育部指出,規范和調整高考加分以當前社會關注度高、問題較為突出的項目作為突破口,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兩項調整、兩項規范。兩項調整是調整奧賽和科技類競賽加分項目、調整體育特長生加分項目。兩項規范是要求各省(區、市)系統清理高考加分項目,嚴密防范、嚴厲打擊加分資格或身份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