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亮點體現為:
提升沿邊開放水平,打造全國沿邊開放先導區。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境內7個園區落地企業471戶,完成投資206億元;境外華宇、康吉等6個加工園區入駐企業39戶,完成投資20.5元。綏芬河綜合保稅區初具規模,目前已實現圍網封關,正在規劃建設保稅區附屬區,已入駐企業21戶,簽訂投資協議20億元,8月份國家正式驗收后即可封關運營。暢通陸海聯運大通道和空中黃金通道,中俄韓三方合作投建納霍德卡國際物流集散港,實現通道常態化運營,并以寧安源豐物流、哈牡綏東國際物流園、穆棱鐵海聯運等園區為依托,建設口岸與腹地銜接呼應的物流園區體系。
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大牡丹江新牡丹江。圍繞山、水、園、林四種元素,拉開開放、產業、園區、政策、城市五個框架,推進同城化、一體化發展。建設生態宜居城市。開發江南、提升江北、產業東移、城市西擴,江南新城初具規模,三個鄉鎮劃入市區,牡海寧、綏東穆兩個同城化組團建設取得新進展,中心城市接近建成區面積10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00萬的“雙百”目標。全面開展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四化”工程,啟動“一軸一帶、三橋兩路一貫通”工程,綜合治理“三溪一河六湖兩園”,沿境內國道和牡丹江水系植樹造林、退耕還草,建設綠色走廊和沿江景觀帶,城鄉建設三年累計投入261.5億元。加快旅游名鎮和新農村建設。突出低碳、節能、環保理念和北國風光特色,建設鏡泊小鎮,打造全省旅游名鎮的示范樣板、東北亞旅游集散樞紐站和國際級休閑旅游目的地。推進場(局)縣合作共建。與域內8個林業局、3個國有農場和8所高校開展合作共建項目44個,總投資180億元。
著力改善民生,構建和諧幸福城市。近三年來,用于直接改善民生投入近100億元。實施收入倍增計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萬元,增長較快;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7年全省第一,達到7758元,高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2500元。社會保險參保人員擴大到201萬人,增長30%,保障標準提高42%。開展全民創業行動。以建設國家級創業城市為目標,出臺鼓勵全民創業實施意見,成立創業服務中心,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設立5000萬元創業基金,引導社會財富和民間資本進入創業領域。三年累計新增就業20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5.7萬人。加快棚戶區改造。三年共改造棚戶區286萬平方米,建設廉租房2931套,4.8萬戶居民告別棚戶區、泥草房。政府主導、捆綁式開發等五種棚戶區改造模式在全省推廣。開展志愿愛心幫扶活動。募集善款2245萬元,幫扶社會保障延伸不到的特殊困難群體,建立困難群眾日常救助機制和體系。做好安全維穩工作。開通書記信箱、市長熱線和便民服務熱線,解決群眾熱點、難點問題3萬多件。開展“百日護游”專項行動,打擊違法犯罪,排查安全隱患,提升群眾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