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專題> 創先爭優在福建> 黨員風采 > 正文
菌草之夢——記菌草技術發明人與推廣者、優秀共產黨員林占熺
www.hxt111.com?2011-06-30 17:41? 黃世宏?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六)神草富民西北域

2003年9月5,天空澄碧,纖塵不染,遠山含黛,和風送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來到彭陽縣閩寧菌草技術扶貧點,視察菌草扶貧的成效。聽完縣委書記胡瑞峰等的匯報后,回良玉走進高莊村劉澤家的菇棚,邊看邊問菌草種菇后家庭的收入情況。當回良玉得知劉澤家一家生活有明顯的改善時,非常高興地說:“在這里,我看到東西協作扶貧的希望!”

“希望”是從1996年開始抒寫的。這一年,中共中央作出決定: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此前,中共中央組織部和中國扶貧基金會曾在廈門舉辦全國貧困縣縣委書記和縣長培訓班,特邀林占熺到培訓班介紹如何用菌草技術扶貧。

“林教授,我是寧夏彭陽縣的,我們那兒很窮,但有豐富的農作物秸稈資源,我們很想邀請你用菌草技術幫助我們農民脫貧。”參加培訓班的彭陽縣縣委書記柳富聽完林占熺的介紹后,馬上找到林占熺懇求道。

事情就是巧。剛剛走馬上任的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辦公室副主任林月嬋,也想起她所熟悉與欽佩的全國著名“扶貧狀元”林占熺。她正想:要讓林占熺的菌草新技術,好好滅滅寧夏西海固的貧困惡魔的威風!

19974月,時任福建省領導的習近平、賀國強出席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會議,會上,菌草技術正式被列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項目。

已赴寧夏彭陽縣掛職的福建干部許躍國一聽到上述消息,立即找到林占熺。他一口氣說完彭陽可以發展菌草技術的理由后,用力地拉著林占熺的手誠懇地說:“我和彭陽縣科委已做好一切前期準備,就等著你的早日到來!”

林占熺的心被打動了。但他曉得:彭陽縣地處寧夏南部山區的西海固地區,這個地區是全國最貧困的三個地區之一,生態環境相當脆弱。菌草技術在這么差的環境中能否應用推廣還很難說。但如果能在這樣特別貧困的地方試驗成功,在其它地方推廣就更有說服力。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他決定先到現場看看。

冒著塞北的刺骨寒風,走過一個又一個大山深溝。整整5天過去了,林占熺先后考察了彭陽縣幾個貧困鄉。他發現,這里冬天寒冷,最底溫度達攝氏零下二十幾度,一年無霜期不足6個月,年降水量只有幾百毫米,水土流失是當地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雖然當地缺乏栽培食用菌的傳統資源——林木,但的確有較豐富的農作物秸加之退耕還林還草,用于菌草生產的原料應該不缺;當地使用農藥較少,農作物秸稈農藥殘留少,且農村剩余勞動力充足,可生產“人有我優”的“綠色食用菌”;這里海拔高,氣候干燥,平均氣溫較低,可以發揮“人無我有”的優勢,在6-10月南方因高溫不能生產食用菌、市場缺少食用菌的空檔期,能夠生產菌草食用菌,滿足市場的需要;地處黃土高原邊緣,土層深厚,有不少廢棄的窯洞,可用來種菇。林占熺的腦海中閃現出“窯洞栽菇法”的設想,即:充分應用廢棄的窯洞栽菇,借此克服西北冬季低溫度、空氣低濕度的環境條件,實現周年栽菇,生產反季節菇類食品。

19975月,在寧夏自治區科委、福建省科委的支持下,菌草技術正式在彭陽縣應用示范。年過半百的林占熺與他的助手們,帶著技術資料、菌種、草種和材料、設備,進駐彭陽縣。當地的農民,一年四季大都以土豆、玉米為主食,平常蔬菜很少上桌,更不曉得蘑菇是何菜肴。改變像大山一樣執拗的山民們的觀念,成為艱難的第一步。他們聽說有林教授能幫他們用廢棄的玉米秸稈種植出雪白的蘑菇來,不少人投來懷疑的眼光,因而動員他們報名參加菌草技術培訓班也遭到冷遇。經過再三的發動,首期“六盤山區菌草技術培訓班”總算在彭陽縣開班。

面對著講臺下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甚至是文盲的學員,林占熺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不厭其煩地給他們講解菌草技術。結業時,他們從中挑選出27名對菌草種菇積極性高、學習用心的農民,作為菌草技術扶貧的示范戶,由林占熺及其團隊指導、幫助他們利用廢棄的窯洞或搭建簡易的菇棚,開始菌草種菇的嘗試。每天晚上,林占熺和他的助手都要沿著蜿蜒崎嶇的山間小路,借著手電筒的微光,一戶戶查看菇情,直至沒出現什么重大情況,他才放心回駐地休息。

半年后,捷報頻傳。27戶示范戶均獲得成功,每戶種值平菇收入均達到2000元以上,其中收入最高的農戶,在不到50平方米的簡易菇棚中,純收入高達一萬元,比他一年辛勤種植27畝小麥的收入還要高。農民張文俊一家5口人,一年產糧不足700公斤,人均收入不到300元,原來生活十分困難。當了示范戶后,他當年就增收2500元。他不僅買回了當年的口糧,還買了化肥、地膜和一頭驢,打了一口土圓井,一家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牛販子馬繼寶一下種植了4個棚的菌草蘑菇、面積合計560平方米,當年就增收1.8萬元,他激動地說:“我販了20年的牛,還不如一年種植菌草蘑菇的收入。”山里人第一次嘗到了當地群眾罕見的山珍蘑菇的滋味,更看到一條脫貧致富的大道。

彭陽縣菌草扶貧初戰告捷,使閩寧兩省的領導對菌草扶貧更寄厚望,認為加快菌草扶貧的時機已經成熟。1992年年底,在時任福建省閩寧對口辦常務副主任林月嬋、時任寧夏自治區扶貧辦主任王永忠的支持下,把菌草技術引到閩寧村,在閩寧村建菌草技術扶貧示范基地。

閩寧村的兩萬多村民,是上世紀90年代,由全國最貧困的寧夏西海固原西吉的,搬遷過來的,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吊莊村”。它屬荒漠平原交織帶,干旱少雨,蒸發強烈,年最大降雨量186mm,蒸發量3200mm,風沙多,農業生產條件惡劣,成本高,產量低,人均二畝多的沙漏地讓他們在貧困線上徘徊,199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才610元。國家雖然幫助這些農民建起了新房,但要使西吉的農民在閩寧村安居樂業,急需像菌草生產這樣投入少、產出高,周期短、見效快的項目。

一個在當地任職的福建扶貧干部,聽說選擇閩寧村作為菌草技術扶貧示范基地,擔心地對占熺說:“這里是個地上不長草,天上不見鳥,風吹石頭跑的地方,你還想來搞什么菌草生產示范。你可不要弄得最后連我們都沒臉回福建。”

1998年春,林占熺帶著菌草技術員,在閩寧村一間不足15平方米的舊車庫安營扎寨,開始了菌草技術扶貧示范基地的建設。林占熺針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實際,在荒漠地上,建起一米深的半地下式菇棚;根據這里的氣候特點,選擇了農戶容易掌握,市場潛力大的菇種——雙孢蘑菇為主要種植品種;將菌草技術人員分成9個組,承包9個村民點的菌草種菇生產,進村駐戶、人盯人、手把手進行全程服務,盡力讓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成”;制定了嚴格的紀律,要求隊員像當年革命軍隊“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樣,下鄉技術扶貧,一律不許吃菇農的飯、拿菇農的東西。

特殊情況的事只能特殊地辦。為了提升當地農民菌草種菇的信心,林占熺及其團隊只好豁出去了,破例簽下了一份獨特的“菌草技術扶貧全程承包協議”,承諾不但無償提供菌草專利技術用于扶貧,還承擔了技術和市場風險。林教授要扶貧隊長黃國勇及時貼出“安民告示”:菇農種出的菌草菇工作隊全部包銷,時產時收,當場兌付,不打白條,并定出保護價,就高不就低。農民放心了,紛紛踴躍報名參加種菇,局面初步打開了。

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發動,菌草技術在捷足先登的彭陽縣逐步推開了。第二年,1998年,古城鎮用菌草種植食用菌的自然村,由原來2個發展到5個,農戶發展到63戶。第三年,1999年,全縣從事菌草生產的鄉鎮從古城鎮發展到紅河等鄉鎮,共有菇農100多戶。第四年,2000年菌草生產被列為閩寧菌草產業扶貧項目,在閩寧兩省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向寧夏南部山區大面積推廣,高峰時發展到5000多戶,興建菇棚5000多個,一年每棚最低收入3000多元,最高5300元,棚均收入4000元左右。彭陽縣還建起一個日加工100噸的鹽水蘑菇加工廠、三個鮮菇保鮮冷庫、一個制種中心,為菌草食用菌業持續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日產量達20噸左右,高峰期可達60-100噸,銷往蘭州、深圳、上海、銀川等地。

林占熺一次又一次親臨寧夏菌草生產一線指導。每次一下飛機,他都來不及休息就直奔菌草育菇現場,發現、解決問題。有一次,從菇房現場回駐地,已經晚上快十點了。他馬上要隊長黃國勇通知開會。黃國勇知道林老師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加上這段時間國內國外連著跑,勸他說:時間不早,你還是早點休息,有事明天再說。林占熺堅持還是馬上就開。會議才開了一半,林占熺講話就有點吃力了,豆粒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流。在黃國勇再三請求下,他只好說:腦袋確實有點不聽指揮了,讓我先休息一會兒。他一轉身,便呼嚕嚕地睡著了,睡夢中還喊著“菌草!菌草!”一、二個小時后,他醒過來了,他爬起來對黃國勇說,現在我沒事了,我們還是把剛才沒商量完的事把它商量完吧。就是這樣,林占熺先后三十多次來到寧夏,開展菌草扶貧,使菌草技術在西北大地上不斷地成熟發展。

在林占熺的帶領下,菌草扶貧工作隊成為最能吃苦、最能戰斗的工作隊。他們頂烈日,冒風沙,幫助菇農搭建半地下室的菇棚,幫了這家,又幫那家,雙手都磨出血泡,仍滿不在乎;他們風雨無阻,穿走在飛沙走石的沙塵天氣里,在菇農最需要他們的時候出現在菇農跟前,他們承擔了常人難以承受的艱難與壓力。有誰曉得,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一家人分多聚少,月收入只有一千多元。許多人在寧夏一干就是幾年,但連寧夏著名的景點沙湖、西夏王陵都從未去過。

有一天突然刮起沙塵暴,飛沙走石,5米之內都看不到人和路的影子,摩托車、自行車、小汽車都無法出行。扶貧隊隊員杜鴻鵠和羅彪原來與菇農約定,當天將前往檢查前天新種下的菌草蘑菇。望著越刮越猛的沙塵暴,菇農想:“氣候這么惡劣,技術員今天肯定來不了。”就在這時候,菇農緊閉的家門被推開了,菇農以為是被大風刮開的,急忙從炕上下來,走過去關門,沒想到竟看見兩個“土人”站在他的面前。他仔細再打量,才看清楚正是杜鴻鵠和羅彪兩人。菇農一時不知說什么好,他忙幫他們兩人打掃渾身上下厚厚一層的沙土,請他們進屋洗臉喝茶,嘴里還不停地埋怨道:“這么大的風沙,你們還步行來巡查,真叫我不知說什么好。”杜鴻鵠卻滿不在乎地說:“菌種剛播下,風沙這么大,我們不來看一看,心里放不下啊!”

一天清早,扶貧隊員黃國楚和林克先騎著摩托車,到十幾里路外的雙溝巡查菇情。半路上,摩托車壞了,修了半天還是不能騎。任務就是命令,兩人只好輪流推著車子,徒步繼續前行。快到目的地,兩人已汗流浹背,氣喘吁吁,肚子也餓得咕咕直叫。他們兩人翻遍口袋,只找到9毛錢,買了兩根冰棍,權且解渴充饑。隨后,他倆一家家去查看菌草蘑菇的生長情況。當他們把發現的問題一一解決后,天色已漸漸黑了。菇農們看到他倆忙了大半天,再三挽留他們吃晚飯才。他們卻推說:“肚子不餓。”他們寄放好摩托車就徒步朝駐地走。出了村子,他倆這時才感到周身乏力,兩條腿像注進鉛似的沉重,只好走走歇歇、歇歇走走,直到臨近凌晨二點,才好不容易走回隊部。

“你們倆也實在太‘傻’了,干嘛不在菇農家吃完飯才回來。”事后,有人感到不可思議這樣說他們。

他倆搖搖頭,異口同聲地回答:“隊里不是有規定,下鄉扶貧不能吃菇農的飯嗎。”

“具體情況具體處理,你們車子壞了,不能及時返回隊部,為什么不可以吃菇農一餐飯,大不了把飯錢交給對方就是了。”

“我們若吃了菇農的飯,對方絕對不會收我們的錢,這樣豈不是違反了紀律?”兩人還是理直氣壯地說。

看到菌草技術扶貧示范基地的生產逐步走向正軌,林占熺感到該重點考慮市場問題了。出菇高峰期,每天十幾噸的蘑菇,要銷往何處是個大問題?他抽空以“商人”的名義來到北京,對食用菌市場進行初步調研。回來后,他又吩咐隊長黃國勇要“未雨綢繆”,趕在蘑菇還沒上市前就落實好市場。

黃國勇在落實好銀川市場的固定客商后,馬上又風塵仆仆北上烏魯木齊、包頭,南下蘭州、西寧,東去西安、洛陽,調查研究當地市場的潛力,結交了一批客商朋友。緊接著,黃國勇又快馬加鞭地趕到上海這一大市場。當得知某大型蔬菜批發市場食用菌銷量較大時,黃國勇就在市場附近的一家小旅館住下,半夜起床,趕去看早市交易情況。他看到市場確實有蘑菇在批發,但質量不如寧夏培育的蘑菇,價格也比較貴。他找到批發商洽談合作事宜。上海批發商第一次聽到西北的戈壁灘能長出蘑菇來,還準備千里迢迢來搶占“上海灘”,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黃國勇拿出帶來的菌草蘑菇的樣品,讓經驗豐富的批發商鑒定,并滔滔不絕地介紹這些“菌草蘑菇”的“綠色”性質與“扶貧”意義。科學誠實的態度,使上海批發商感到這個朋友可以交,雙方很快達成供銷協議。

成功屬于做好充分準備的人。當年,閩寧村二百多個菌草蘑菇示范戶均獲得大豐收。他們的產品,都及時地通過班機,一批又一批運往上海、西安、蘭州、廣州等地。在生產最旺季時,所產一千多噸鮮菇全部銷售一空,創產值280萬元。閩賀七組的戴文忠,下午開始采菇,至深夜共采菇一千五百多斤,當他將蘑菇用拖拉機運送至扶貧工作隊隊部時,隊部值班的隊員立即為他辦理收購手續,當場支付2200元的收購款。不一會兒,這些菇便被包裝好送往機場。在短短的時間內,閩寧村連續向上海運去近六十噸蘑菇,創下產值四十萬元左右。高峰時,銀川到上海的貨艙內,幾乎全被閩寧村的蘑菇裝滿。這從未見過的場面,使機場的工作人員也連聲稱道:“荒蕪的寧夏能為江南提供鮮菇,這也算寧夏的驕傲!”鹽池縣城西灘菇農萬志俊見此也調侃地說:“我生下來至今還沒坐過飛機呢,而我種的蘑菇卻天天乘飛機,第二天一早就進了上海的早市。”閩寧村的“菌草蘑菇”,以天然營養、綠色無污染的特色,填補了江南610月不產雙孢蘑菇的空檔。這年,參與菌草種菇的二百多戶農民,僅種菇一項,人均收入就達到3000元以上,最高的達到12000元。

豐收不忘科技幫扶,致富不忘扶貧工作隊。豐收后的雙溝點14家菇農,各戶派出代表,一起來到扶貧工作隊隊部,邀請全體技術員到雙溝做客,共慶菌草技術扶貧結下的碩果。“你們的厚愛我們領了,但去雙溝‘赴宴’的事,就是你們派轎子來抬,我們也不能去。”

集體請不動,單個略表心意總可以吧。閩寧開發區財政所干部王劍翔家也種了菌草蘑菇,得到扶貧工作隊的大力幫助,很想找個機會,對常來關心的兩個隊員表示謝意。豐收后,他特地殺了只鴨子,煮熟后裝在塑料袋內,送來給這兩位隊員,他懇求著說:“我不是農民,是國家干部,以同志間的真誠和友誼,送一只鴨子,物輕意重,請你們一定要收下。”最后仍說服不了兩位隊員,只好把煮熟的鴨子再提回家。

最后,閩寧村村民給林占熺及其團隊送來了“科技扶貧,情深似海”,“科技興農結碩果,福利移民情誼長”的錦旗。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還向林占熺所在的單位福建農林大學,贈送了“菌草技術扶貧,造福貧困百姓”的牌匾。

菌草技術很快在寧夏貧困地區推廣開。2000年,寧夏山區各縣選擇一個村作為菌草產業扶貧的示范生產基地,全區參與農民超過千戶。2003年,“閩寧萬戶菌草產業扶貧工程”啟動,采用集中連片、整村推進的產業發展策略,很快推廣到寧夏10個縣市(區)。參與的各區縣相繼建了鮮菇冷藏庫,并初步建立起了銷售網絡和渠道。林占熺的菌草研究所先后派出12195人(次)技術人員到寧夏傳授菌草技術,為當地農民舉辦三百多期短期培訓班,參加培訓的農民達3萬人次;在全區累計發展菇農1.75萬農戶,種植菌草60多萬畝,建菇棚1.7萬棚、六十多萬平方米,種植雙孢蘑菇栽菇面積一百多萬平方米,創產值近億元,帶動菇農戶年均增收5000元,投入產出比為1:28;最高菌草種植蘑菇戶收入每年達到10萬元,菌草種植成為寧夏貧困地區一項群眾受益最大的增收項目。部分菌草種菇農戶走上了富裕之路,他們親切地稱菌草為“閩寧草”、“幸福草”,把菌草技術譽為“搖錢樹”、“聚寶盆”。他們不僅口袋里的錢多了,觀念、精神面貌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回族村民馬世海,1991年從西吉縣搬遷到閩寧,全家6口人,靠四處打工維持生計。他2000年開始種菇,收入一年比一年多,2004-2005年的收入多達7000-8500元。他靠種菇的收入,養了6頭牛、20只羊,還種了7畝葡萄,建起了6間新房,買了三輪車。致富后的他,逢人就自豪地說:“我現在不但不要替人打工,在種菌草蘑菇、葡萄的農忙季節,還要雇用多人到我這里打工。”另一位回族馬老漢也拉著林占熺的手激動地說:“林教授,我今年活58歲了,以前還沒拿過100元的現鈔。自從種了菌草蘑菇后,我不但經常拿到它,有時一天一下子拿到8張。菌草好啊!不知要怎么謝你才行。”

菇農惠特可謂是閩寧鎮最大的菌草蘑菇大戶。記得技術員第一次來到他家動員他種蘑菇時,他感到不可信:“說一個小棚能產幾千元,這不是騙人吧!我種了幾十畝山地,一年到頭也產不了幾千元。”他的父母親聽后也直搖頭,提醒他說:“千萬別去瞎折騰,咱們幾代人種的都是小麥和洋芋,從來沒聽說寧夏能種菇。”不久,當他看到政府大院后面的菌草示范園區的大棚架上長出白花花的蘑菇時,他心動了。第二天,他又專門去看了一回,發現小小的菇蕾真像變魔術一樣,比前一天又長大了。他請技術員再幫他算一算賬,一經細算,感到可以試一試,就建起一座占地四分、生產面積約220平方米的小棚。技術員天天來到他家,手把手教他通風、打水、防蟲害等技術。全年下來一算賬,收入4000元,是種小麥、玉米的好幾倍。2002年,菇棚的收入增加到8000元,惠特的信心更足了。2003年,他把小棚改建成大棚,當年收入提高到16000元。1997年,政府鼓勵菇農到菌草種植示范園區,實現種菇規模化生產,惠特報了名,按照園區的統一規劃,建成磚墻菇棚40間,生產面積達到2000平方米,為他第一年種菇面積的10倍。當年,惠特菌草蘑菇收入達到連想都不敢想到的6萬元。

年僅37歲的王旭斌,1991年舉家從西吉搬到閩寧鎮,原主要靠打工為生,人均收入不到千元。1999年,他在自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個長15米、寬7米的菇棚,當年收入一下子增加到6000元,家庭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村里不少人紛紛效仿,建起菇棚,種好蘑菇成為各家增收的主要來源。但他卻感到,以庭院建棚種菇的方式,已不適應發展的需求。剛好這時政府決定興建“閩寧菌草循環經濟科技生態園區”,他帶頭響應,率先在園內建起了第一棟標準大棚,生產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當年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錢袋子越來越鼓了。

劉昌富是閩寧新冒出的一位種銷雙全的菇農。頭6年,他一直以蘑菇種植為主,雖然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蘑菇價格總掌握在幾個外地販子手里,菇農常被任意宰割,很難賣出好價格。他想道:“自己為何不到外面市場看一看,闖一闖?與其讓別人來決定菇價,還不如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他向親戚朋友借了3千元的路費,來到蘭州、西寧、包頭等城市了解市場,又從銀行貸了5千元,買了一輛三輪摩托車,自己拉菇到銀川街頭賣。開頭,認識他、信賴他的人不多,生意格外冷清。他想起菇農還指望著他帶回好消息,暗暗給自己打氣:“決不灰心,一定要挺住,不怕品質上乘的蘑菇沒有顧客。”一天、兩天、十天,顧客看到他蘑菇色白、品質好,爭著買他的菇,菇價從1.80元上升到3.50元一斤。幾經周折,他終于在銀川北環市場有了自己的批發攤位,再也不必為種出的菇賣不出好價格而煩心了。

閩寧對口扶貧的成果傳到中南海,得到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充分肯定。2002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同志在一份閩寧扶貧協作調查報告上批示:福建、寧夏扶貧協作的做法和經驗,應該認真總結并予以宣傳。

寧夏對口扶貧的成功,僅僅是這位“全國扶貧狀元”扶貧征途上的重要一步。二十多年來,為了推廣菌草技術,林占熺用超乎常人的熱情和毅力從事著科技扶貧工作,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先后在福建,山東沂源,江西寧崗、修水,湖北孝昌、團鳳,陜西略陽、彬縣,廣西都安,廣東清新,四川德陽、成都,寧夏彭陽、閩寧鎮,內蒙通遼市,遼寧新阜等地建立了菌草技術扶貧示范基地。??

受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農學會、共青團中央及有關單位的委托,林占熺還先后為全國貧困地區主辦菌草技術骨干培訓班105期,為全國各地培訓技術骨干6370多人,在各地舉辦技術講座一百九十多場,培訓菇農三萬多人次,并應各地要求,先后到閩西、井岡山、大別山、沂蒙山、太行山、六盤山等革命老根據地的13個省市的120個縣(市)指導菌草技術扶貧工作,受到各地領導高度評價和群眾的熱烈歡迎。

迄今為止,菌草技術已在我國32個省(市)370個縣(市)應用推廣。作為福建智力援疆的項目——天山菌草產業化發展,林占熺在實施中,提出利用天山北坡逆溫帶發展天山菌草產業的方案。現在,從昌吉東部的木壘縣到西部的瑪納斯縣綿延500公里,縣縣都有蘑菇種植點,站點多達204個,成為新疆最大的食用菌種植基地,昌吉州菌草業產值達3.05億元,農牧民通過菌草業人均增收152元。

有人在欽佩、感動之余,試著計算一下林占熺這些年來為推廣菌草新技術的日工作量和往返推廣點所走的路程,最后無果而終。太超乎常人了!

偉人說過,“人是要有點精神的。”一個有共產黨員精神的人,一個心中裝著百姓的人,用普通的尺度是無法衡量的。他的行為與成就,永遠和奇跡聯在一起。

責任編輯:黃麗紅
相關新聞
更多>>視頻現場
更多>>囧視頻
相關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xxxxx免费| 亚洲美女视频网|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波多| 国产在线播放你懂的| 欧美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欧美视频另类专区|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 久re这里只有精品最新地址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产| bt天堂新版中文在线地址| 老司机天堂影院| 成人影院久久久久久影院| 四虎免费永久在线播放| 中国大白屁股ass| 领导边摸边吃奶边做爽在线观看| 日韩夜夜高潮夜夜爽无码|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免费国产视频| 两个人看的视频播放www| 热99在线视频| 影音先锋男人站| 免费在线观看黄色毛片| JZZIJZZIJ日本成熟少妇| 欧美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 乱色美www女麻豆| 西西人体午夜视频|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免费播放特黄特色毛片|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国语蜜臀|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妇女乱一性一交| 中文无线乱码二三四区| 精品四虎免费观看国产高清午夜| 夫妇交换性3中文字幕k8|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播播开心激情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无码| 最新jizz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