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日前,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五部門聯合發起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在新聞戰線引起熱烈反響,大批編輯記者深入基層蹲點調研、采訪寫作,在了解基層實際、反映群眾意愿、樹立良好形象、推動具體工作上取得了積極進展,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普遍好評。新華評論“新華網評”欄目刊發系列評論,以饗讀者。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系列評論之六
新華社記者 陳文廣
到農村去、到社區去、到企業去、到基層干部群眾中去,這是當前全國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重要內容,從根本上講,也是新聞戰線秉持群眾觀點、落實群眾路線的一項重要舉措。“走轉改”要不流于形式、要能取得實效,新聞工作者就要有甘當“小學生”的態度,多向基層學習。
如何貼近群眾、服務群眾,一些基層的做法值得探究。筆者在湖南嘉禾縣發現,一到傍晚,縣城的每條街道都有一組由機關干部職工組成的夜間治安巡邏隊,每天負責輪流維護街面秩序,處置突發事件,開展法制教育,督促落實市容環境整治,聽取市民意見等。這種“白天當公務員,晚上當巡邏員”的嘉禾夜巡規定,連縣委書記都要參加。
基層干部這些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的做法,值得新聞工作者學習。應當看到,一些新聞工作者埋怨基層條件艱苦,不是和群眾打成一片,而是躲在辦公室里上網扒資料,滿足于打電話了解情況,喜歡圍著專家明星打轉轉,唯獨不想著去基層走一走,不去聽群眾在說些什么、想些什么。脫離群眾的時間久了,他們也就了解不到真實的情況,寫的文章和報道也越來越干澀,沒有鮮活的現場感和生命力。
新聞工作者走基層,需要多學習基層干部職工的責任感。新聞事業是有組織的社會行為,具有明確的社會價值。我國的新聞從業者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其所要實現的社會價值也與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只有帶著深深的社會責任感,深入基層,才能傾聽到最真實的社情民意,也才能起到“上通下達”的作用,才能起到“溝通橋梁”的作用。只有在基層多走、多看、多聽,掌握大量來自基層的一手素材,才能寫出優秀的新聞作品,贏得群眾信任。
新聞工作者走基層,還需要向基層干部職工學習那份堅守。新聞工作者是雜家,更要成為專家。要成為專家型記者,對某一領域或地區有一定的獨到見解,有一定的發言權,則離不開對于專門領域和地區的廣泛聯系和深入調研。新聞工作者往往都有自己所跑的領域和地區,只有加強調研。基層干部是“守街有責”,新聞工作者同樣“守土有責”,要寫出有深度、讓人有所思有所悟的新聞稿件,就要放下架子,與基層干部交流,拜人民群眾為師,學習基層的好做法、好經驗。
“干部職工只有走出機關,走上街頭,才能真切地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嘉禾縣委書記陳榮偉評價夜巡干部的一句話,契合看當下各界對于新聞戰線“走轉改”的期待:新聞工作者只有走出單位、走進基層,才能聽到群眾的呼聲,傳遞群眾的訴求,才能更多地為社會和諧添磚加瓦,更好地服務改革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