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更要“走進去”——閩南日報社開展“五大戰役一線行”新聞采風活動啟示
www.hxt111.com?2011-10-25 11:47? 陳益雄?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要“走進去”,就要吃苦耐勞、扎實深入。完成一次采訪,從來就不是一件輕輕松松的小事,下基層采訪更有可能遇到各種狀況,不能做到扎實深入,就只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五大戰役一線行”新聞采訪活動時間緊,任務重,許多采編人員面臨著政務報道多、夜班倒班累等困難。有些采訪甚至需要翻山越嶺、連續作戰。面對挑戰,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肯定會望而卻步。作為黨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重要渠道和平臺,新聞工作者特別是黨報工作者更應該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我們的新聞工作者也只有扎根群眾,深入基層實踐,才能更好地激發創造靈感,捕捉生動場景,挖掘動人故事,我們的新聞報道才會有現場的溫度、才會有清新樸實的作風、才會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才能創造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更好地體現黨報的權威性,增強黨報的傳播力。記者林堃和見習記者劉慜睿要到龍文區碧湖生態園采訪征地工作小組,由于征地工作小組的很多工作都是在夜間挨家挨戶進行。采訪組白天跟著征地工作小組成員把房屋勘丈成果圖逐一核對裝訂,并部分分發到村民手里;夜間,跟著他們穿行在狹窄的村道,走村入戶進行采訪。在農戶家里,記者和農民一起喝茶、聊天,許多有關征地工作小組的情況從他們口中透露出來,采訪的內容顯得真實、可靠。結束一天的采訪回來,已經是深夜,一篇《情現燈火闌珊時——龍文區碧湖生態園征地工作小組夜訪拆遷戶見聞》一氣呵成,一篇有感而發的“記者手記”《向忙碌在一線的身影致敬》讓人明顯感覺記者真情流露。記者曾慶賢和見習記者劉慜睿采寫的《弱水一瓢最溫情——東山縣“水戰役”現場見聞》,同樣來得異常艱辛。兩位記者從漳州驅車兩個多小時到達東山,馬上又跟著農村供水突擊隊的隊員們上山,現場查看工人挖溝、鋪管、接口、填土……東山縣水務局局長張美光說,東山這瓢水,翻山越嶺,歷盡艱難險阻來到東山人的桶里、碗里、嘴里、心里。《弱水一瓢最溫情》這篇文章的誕生,同樣記載了記者采訪途中付出的許多汗水和辛勞。 要“走進去”,就要比學趕超、爭創精品。采訪是新聞寫作的基礎。有了扎實深入的采訪,才讓出好作品、出精品成為可能。一次成功策劃的大型采訪活動,就應當是一次記者風采大展示,是一次文風作風大比武,是一次協同作戰大練兵,是一次輿論引導能力的大提升。只有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我們的報道才有源頭活水,才有真實性和質量的保證,才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在采訪活動中,采編人員以老帶新、互相促進;在寫作過程中,大家勇于克服題材相近、角度難選等困難,敢破敢立,大膽創新,反復錘煉,形成比學趕超的生動局面。和以往報道五大戰役的新聞不同,這次采寫的新聞作品都是有血有肉,現場氣息十分濃厚。《烈日和焊花里的“空中芭蕾”》、《弱水一瓢最溫情》、《激情,成就駿馬奔騰般的建設速度》、《“移山,怕什么!”》……一篇篇文章,一個個標題都顯得充滿個性,充滿感染力。還有那些體現記者真情實感的“記者手記”《烈日下的“人文清涼”》、《責任是企業建設的第一道“工序”》、《抱著服務意識干事業》等,讓人真實感受到記者文風的改變。 閩南日報編輯 陳益雄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24]思明區筼筜街道金橋社區:法官“坐診”解心結
- [ 10-22]王周齊:孕育農戶致富新希望
- [ 10-18]三明尤溪:這里的“山花”紅艷艷
- [ 10-18]社區矯正到一線
- [ 10-18]華安今年引資近300億元
- [ 10-18]十元一袋愛心橘 溫暖閩北果農心
- [ 10-17]新聞戰線"走轉改"活動掃描:走進那片廣闊的天地
- [ 10-17]沈騰香:“難坑”變“富坑”的領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