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層感言:老社區管理需要新思路
www.hxt111.com?2012-03-05 14:51? ?來源:福建日報 我來說兩句
![]() 福建日報駐廈門記者 周思明 林熙/制圖 雖然近些年城市化建設越來越快,但是各地還是存在很多上世紀90年代之前建造的老房子,其中大多數既沒有物業,也沒有管委會,電線老化、水管破舊等衛生、安全問題長期無人理會……近日記者走訪廈門禾祥西社區發現的一個創新,或許能為破解這種情況提供一個新思路。 這個社區內的斗西路203號6至10單元是1995年建的拆遷樓,因為年代久遠沒有物業公司打理,樓下總是污水橫流,住戶的車輛也是長期亂停亂放。 在此居住的建發集團退休老干部吳凡是個熱心人。長期以來,他不僅多次向社區反應過情況,而且還跟樓棟里的居民進行溝通。了解到的情況讓他產生了思索:樓棟里的居民對衛生和安全狀況也不滿意,也都愿意出錢進行管理,但是沒人敢出面收錢進行管理;而社區方面也知道這些情況,但是因為這幾棟樓沒有成立管委會,也沒有辦法直接出面進行管理。 說來說去,還是中間缺少了一個協調的機構,吳老先生跟居委會研究商議后,決定自己牽頭協助這棟舊樓成立管委會。 有人愿意出頭,事情就顯得順理成章。春節后,老吳就通過挨家挨戶進行摸底溝通,從住戶當中收集了一份有代表性的委員會名單,然后由居委會召開會議通過并公示。 老吳告訴記者,現在公示差不多已經完成,下一步管委會的任務就是制定管理條例,并報居委會批準認可。今后,不僅水溝堵塞、交通混亂的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管委會還要為樓道安裝安全門,徹底破解“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困境。 記者在網絡上搜索發現,這樣的事情還不少。去年南京尖角營小區在多年沒有物業管理的情況下,也是由3位退休老人牽頭成立自治委員會,還把這個700戶的老小區管理得井井有條。 今年已經76歲的吳老,談起自己為社區服務的經歷,臉上有著不輸年輕人的神采奕奕。他說自己其實也不是今年才想起出面建立管委會,只是以前都擔心“師出無名”,前不久他參加了思明區一位人大代表牽頭成立的“和事佬”調解機構,這才覺得有了底氣。 一面是退休老人,一面是管理不善的老舊社區,結合之后卻讓兩者都煥發出了無窮的活力。由此想到,是否能將這種做法作為一種社會管理的創新模式,在情況類似的社區進行推廣呢?一來可以發揮老同志的余熱,充實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二來也可以利用老年人豐富的社會經驗,填補老舊社區社會管理的死角。 當前,社會管理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和考驗,老舊社區管理需要新方法、新思路,需要集思廣益,發揮社會各界的智慧,廈門禾祥西社區的做法給了我們不少啟示。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2-27]走基層感言:扶持小微企業,就該“動真格”
- [ 02-20]走基層感言:行善的路沒有盡頭
- [ 02-13]走基層感言:讓人耳目一新的“微創新”
- [ 02-06]走基層感言:從挑幡看非遺保護
- [ 01-30]走基層感言:多些這樣人性化的“作秀”
- [ 01-16]走基層感言:返鄉興業桑梓情
- [ 01-09]走基層感言:有愛,永不孤獨
- [ 12-26]走基層感言:增產更盼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