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專家級農民“保姆”吳大燊》通訊的體會
www.hxt111.com?2012-04-09 13:36?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領悟精神,貼近基層,捕捉“活魚” ——采寫《專家級農民“保姆”吳大燊》通訊的體會 東南網 李琰之 寫這篇通訊,我的首要體會是要與采寫對象零距離,要與采寫新聞現場百分之百的完全貼近。只有深入基層生活,才能發掘典型人物,了解采訪對象的真實想法。 要零距離接觸新聞采訪對象。雖然有吳大燊的基本材料,我也數次電話聯系了吳大燊 ,總覺得可獲取的信息像官樣的“信息交流”和“簡訊”般的生硬。只有對吳老、農戶、吳老人家人面對面地采訪交流;才能真切感受到吳老的內心世界和高尚的精神;才能真正體會到吳老家人對他帶著“怨氣”的真誠的摯愛。如吳老的妻子是一位退休教師,當記者問對吳老平時下鄉的時間那么久,有沒有什么看法時,吳老的妻子說:“他一直都這樣,習慣了。除了文革時期他呆在家里,其他時間天天都在下鄉,一年在家都沒滿3個月。” 只有百分之百貼近新聞現場,文章才能“有感而發”、“由衷而寫”。 如零距離才能看到吳老“頭戴毛線帽,身穿棉襖,矮小結實”,我才能發現這個“已經年屆72歲,胃切除手術后正在接受化療的老人,與同齡人相比,吳老顯得更年輕、更有活力”。 其次,通過下基層采訪我真切體悟到“功夫在題外”,作為一個新聞人采訪事先要準備充分,要學好中央精神,凡是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等方面的知識都要學習,都要“涉及”,才能與采訪對象“對上號”、“談得來”;不出“笑話”,文章才能真實。 采訪前幾天,我就先了解有關吳老的事跡、中央有關“三農”問題的精神等,同時還了解了農業技術的相關知識、術語。采訪一開始,我利用所準備的農業知識先從農業談起,吳老在高興時就拿出兩本厚厚的本子,一本上面記載著他去過村子的情況,一本記載著農民的聯系方式。他去過的村子,每個村多少人,有什么果樹、蔬菜、茶葉,他都如數家珍。 談起技術,吳老就興奮,他說:“退休以后,我又不打牌,又不喜歡跟人閑聊,我就喜歡技術。” 談到病情,吳老很樂觀,他說他生病以后,看到醫生的診斷,就對醫生說“你判我死緩了”。他的胃被切除,刀口有20多公分,縫了23針。他對記者說:“不要把它當一回事,有病就治嘛。” 談到志愿服務,吳老說:“知足常樂,自足者為樂。我退休有2000多的工資,自己夠吃夠用,就義務幫幫別人。”這都是采訪前準備充分才捕捉到的“活魚”。 由于從基層中發掘出的典型契合了中央的強農惠農政策精神,稿件《專家級農民“保姆”吳大燊 》被中宣部新聞閱評小組在2月9日第55期《新聞閱評》稱贊:“福建日報的《專家級農民‘保姆’吳大燊》,用典型積極引領廣大干部和社會各界察農情,解農憂,為落實黨的強農惠農政策,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體現了媒體在貫徹黨中央一號文件所做的努力。”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