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藥企的信心不是說出來的
www.hxt111.com?2012-04-20 10:23? ?來源:法制日報 我來說兩句
4月18日,衛生部部長陳竺首度回應“問題膠囊”。陳竺針對膠囊鉻含量超標事件表示,藥物膠囊重金屬限量早就有標準,我們現在要依法嚴加管理。陳竺表示,對我們的藥品、對企業家的誠信、對醫藥衛生事業還是要有信心,有責任的企業家科學家是醫藥行業主流(4月19日《新京報》)。 “問題膠囊”事件還在持續發酵:業內同行爆料或許不止這9家藥企,國內每年300億元膠囊藥品涉毒;而且,問題明膠產品還被指流向了食品業;“毒膠囊”早在2004年已曝光但無人處理等等。這些報道說明中國醫藥行業水很深也很渾,還有很多內幕有待挖掘。“毒膠囊”事件最終能帶出多少污泥,還有待觀察。 盡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是藥品行業的最高監管者,但衛生部卻是藥監局的“上司”,因而,衛生部負責人對“毒膠囊”事件的首次回應格外受關注。顯然在這個時候,衛生部的態度最為重要,這不僅關系到“毒膠囊”事件調查能否深入、處理能否到位,也關系到公眾對中國藥品行業的信心甚至對醫改的信心。 衛生部負責人表示,“對我國藥品、企業家誠信和醫藥衛生事業要有信心。”顯然,衛生部門仍然是很有信心的。從報道來看,這種信心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國家藥監局正在抓這個事”,即正在調查“毒膠囊”事件;另一個方面是認為“有責任的企業家科學家一定是我們國家醫藥行業的主流”。 這樣的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未必能讓公眾放心,也未必能提升因“毒膠囊”等藥品事件挫傷的信心指數。這是因為假藥、劣藥、“毒藥”等藥品案件每年都有很多起,重大案件更讓人觸目驚心;而且,再從制度本身、案件處理結果、企業責任意識、各級部門監管力度等方面看,都很難讓公眾很快恢復信心。 比如說制度問題,針對“毒膠囊”事件,有醫務工作者對藥監行政問責制度、藥品招標制度發出質疑。比如說監管力度,有藥企披露,國家層面一直沒有GMP認證,容易出現以次充好;有業內人士爆料,真正拿到國藥準字號文號的明膠企業僅有3家。在制度存質疑、監管有缺陷的情況下,公眾如何對中國藥品恢復信心? 再從企業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的角度看,同樣不能給公眾信心。據悉,“毒膠囊”涉事藥企被爆9家,目前沒有一家公開道歉,企業家連最基本的態度都沒有,何談社會責任?目前,浙江已經查明96批次(包括原料、膠囊半成品以及膠囊成品)中33批樣品重金屬鉻超標,又一次證實“毒膠囊”存在,但企業還在裝傻子。 衛生部稱“有責任的企業家科學家是醫藥行業主流”,公眾或許也認可這樣的判斷,但在丑事沒有被暴露之前,誰是有責任的企業家、誰是沒有責任的企業家,又如何來判斷?比如說,修正藥業多年來的宣傳口號是做“良心藥、放心藥、管用的藥”,連這樣的知名藥企都陷入“毒膠囊”事件,讓人對藥企的社會責任產生懷疑。 顯然,企業社會責任感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完全靠企業自覺,而是需要制度、監管、監督等手段共同倒逼企業提升社會責任。比如說,美國針對問題藥品建立了完善的黑名單體系,而我國至今還未建立起一個有效的黑名單體系。也就是說,盡管有藥品管理法、《中國藥典》等法律和標準,但藥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依然很脆弱。 在筆者看來,公眾對中國藥品有沒有信心,不是某個部門說了算,而是在于我們能否構筑起一道安全網,包括制度設防、有效監管、企業責任、社會監督等方面。公眾對中國藥品的信心,不僅來源于這些方面,更來源于結果,即藥品質量安全事件只有少發生或不發生才能真正給公眾信心。結果是最終的檢驗標準。馮海寧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20]修正藥業擬召回涉毒膠囊 供應商仍秘而不宣
- [ 04-20]衛生部專家:一天吃六個含鉻膠囊沒事 不要恐慌
- [ 04-20]劉鵬:“毒膠囊”事件呼喚藥品精細化監管
- [ 04-20]首批抽檢鉻超標膠囊產品名單公布
- [ 04-20]國家藥監局公布抽檢結果 9家藥企14種膠囊鉻超標
- [ 04-20]三元否認與問題明膠廠有關聯 三部委調查毒膠囊
- [ 04-20]多部門合力打擊問題膠囊 國家藥監局避談問責
- [ 04-20]專家稱毒膠囊危害不亞于三聚氰胺 藥監局躲貓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