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日報馬卡丹: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 在三貼近上苦下功夫
www.hxt111.com?2012-06-06 11:21? ?來源:福建記協 我來說兩句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在三貼近上苦下功夫 閩西日報 馬卡丹 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覺當好黨和人民的喉舌,這是新聞工作者的天職,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則是新的歷史條件下人民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與考驗。在全國新聞戰線廣泛開展“走轉改”活動的熱潮中,我和閩西日報的同仁一起,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俯下身,接地氣,盡可能多地深入基層,盡力與群眾打成一片,真心實意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在與群眾的交往中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 新聞戰線開展“走轉改”活動以來,我下鄉鎮特別是下到偏遠山村的次數大為增多,先后到了永定、上杭、武平、長汀、連城、新羅的一些鄉鎮、村莊以及一些基層單位,重點把目光放在那些交通不便、地處偏遠的山村。連城縣的賴源鄉、廟前鎮、莒溪鎮、朋口鎮、四堡鄉,上杭縣的舊縣鎮、白砂鎮、步云鄉,永定縣的洪山鄉,武平縣的下壩鄉,長汀縣的河田鎮、濯田鎮、三洲鄉、策武鄉,新羅區的江山鄉、雁石鎮等鄉鎮的大部分村莊,我都走訪了。通過深入采訪,調查研究,盡力幫助呼吁促成解決基層群眾提出的困難和問題,先后采寫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新聞和副刊作品。寫洪山的《巍巍永定紅》、寫賴源的《南國天山》、寫下壩的《邊城下壩》、寫莒溪璧洲老人守護文化瑰寶的《無悔的守望》等作品,都引起一定反響,對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比較好的宣傳作用。尤其是配合紀念建黨90周年撰寫的散文《身影》,描寫閩西婦女為中國革命作出的犧牲,在人民日報和中國作家協會聯辦的“黨旗禮贊”8000篇征文中脫穎而出,成為8篇獲獎作品之一,人民日報總編輯吳恒權親自為我頒獎,中國作協黨組書記李冰在頒獎講話中稱贊《身影》“有感而發,于細微處下筆,于遼遠處收篇,充滿啟迪和余味。”寫閩粵邊界商貿古鎮武平下壩鄉的散文《邊城下壩》,先在本報副刊的“走基層·紀實”欄目中刊出,后又在人民日報副刊刊登,引起閩粵交界的武平下壩、廣東差干黨政領導和當地百姓的廣泛關注,頗受好評,對當地發展經濟、建設生態之鄉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連城縣的賴源鄉號稱連城的西伯利亞,這個最為偏遠的鄉鎮致力于打造生態強鄉,保護青山綠水,我及時報道他們保護生態的措施與經驗,相繼寫了《賴源:生態養殖破解河道保潔難題》《南國天山》等一批新聞與副刊作品,對當地發展生態養殖、生態旅游是個有力的宣傳,受到當地黨政的好評。連城莒溪璧州村文化資源豐厚,一位退休干部為保護文物古跡嘔心瀝血10年,身患癌癥仍為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奔波,我在小報告文學《無悔的守望》中真實記敘了他的事跡,引起閩西讀者的強烈反響,文章發表后,許多讀者給這位退休干部去信,表示欽佩之情,不久前璧州成功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當地黨政也派人去看望這位老同志,表彰他為家鄉所作的貢獻。 在報社工作中,深入群眾主要表現在改進工作作風,與編輯記者和員工們建立密切聯系,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一年來,我注意與報社基層編輯記者和通訊員保持比較密切的聯系,及時了解他們的問題與困難,在向他們學習的過程中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全力支持他們的創新;同時,及時總結他們的經驗,先后在《新聞戰線》雜志、《中國地市報人》雜志等新聞業務刊物上,撰文總結了群工部“提案之窗”欄目的創新實踐和副刊部10余年堅持“春聯大賽”的經驗,引起較大反響,鼓舞了兩個部室編輯記者繼續創新的熱情。 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堅持深入基層,轉變作風,改進文風,努力在三貼近上苦下功夫,這是時代對我們新聞工作者的要求,新聞工作者只有真正做到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齊愛憎”,感受群眾的喜怒哀樂、反映群眾的創新創造,展現群眾的精神風貌;真正做到深入和貼近群眾,深入和貼近生活,深入和貼近實際,才能真正反映人民心聲,通達社情民意,也才能更有效地宣傳好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唱響主旋律。作為新聞戰線一個老兵,今后我將更加自覺地參與“走轉改”活動,更加自覺地在三貼近上苦下功夫,俯身接地氣,保持昂揚的精神風貌,努力做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