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這一活動在清源山景區正式啟動 N海都記者 徐錫思 見習記者 蘇桐軒 文/圖 海都訊 “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不是一對矛盾。”昨晚8點多,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網絡媒體主持人,在談到泉州市生態文明建設時,泉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林伯前如是說。 昨日下午,由省委網絡辦、省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指導,東南網主辦的首屆全國網絡媒體視頻主持人“清新福建”生態活動——泉州行,在清源山景區正式啟動。30多家中央、各省(市、自治區)網站的視頻主持人和記者,將分三組對泉州創建國家級生態市工作進行考察報道。 40名網媒主持人 將走訪泉州28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確定的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就是福建省。 6月5日晚,“清新福建”生態行公益活動啟動儀式在福州舉行,包括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中國新聞網、中國日報網等中央網站,華龍網、紅網、東方網、千龍網、大河網、南方網等地方網站,以及鳳凰網、騰訊、網易、新浪、搜狐等商業網站,共30多家參與。 從6月8日到10日,40多名網媒的主持人和記者,將分成三組,走進清源山風景區、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安溪蓬萊清水巖生態茶園、安溪水土保持科教展示館、南安康美蘭田村、洛陽古橋及泉州灣河口濕地、惠安小岞林場等28個地方。 創建國家級生態市 泉州通過省級預審 昨晚8點,受邀出席訪談的泉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林伯前,對來自全國主流網媒的主持人、記者分享了對生態市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些觀點。 林伯前透露,繼去年9月30日,泉州成為全省首個通過省級生態市考核驗收的設區市并獲命名,今年5月8日,國家級生態市創建工作通過福建省環保廳的預審。省環保廳近期將向國家環保部申請泉州市國家級生態市技術評估。 “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不是一對矛盾。”半個小時的訪談,林伯前對如何發展綠色GDP、打造“泉州模式”做了介紹。 【訪談】 談成效:市長環保目標考核獲全省三連冠 “從2003年開始,泉州就推出了生態立市,成效是顯著的。”林伯前說,泉州市GDP連續15年全省第一;市長環保目標責任書考核,獲得全省三連冠;2013年度減排考核全省第一,萬元GDP能耗、萬元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等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談突破:生活污水、垃圾處理投54億余元 生活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率是生態市創建工作最大的瓶頸之一。“村收集、鎮中轉、縣處理,這個模式已基本建立。”林伯前說,鄉鎮、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歷史欠賬問題是當前最基本、最直接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累計完成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投資54.84億元,建成21座污水處理廠、164座鎮(村)小型污水處理站、人工濕地,5座大型垃圾焚燒發電廠、2座垃圾填埋場和245座垃圾轉運站。 談創新:“兩江”流域統籌提高補償金額 “下游補償上游,這在全省都是創新性的。”林伯前提到,晉江、洛陽江流域的綜合治理,推行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用水量大小分擔補償資金額度和各縣(市、區)轄區界面水質目標責任,從2005年每年度2000萬元提高到2014年每年度3億元。目前,已累計下達補助資金合計52365.5萬元,補助426個項目,帶動上游地區流域整治資金近40億元。 此外還有多項創新,如率先在全省實行環保登報承諾制度,率先開展規范環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活動,在環保系統內開展區域換位執法檢查,在安平橋等行政交叉區域建立治污工作互認機制。 談產業:產業經濟生態化要做好“加減法” 林伯前指出,泉州產業集群豐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經濟的生態化,要做好“加法”和“減法”。“加法”就是要做大增量,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現代產業,如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水綜合利用、海上風電等,力爭2015年海洋生產總值超1800億元;“減法”就是要優化存量,促進資源利用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以14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為重點,引導新辦企業、增資擴營企業向園區集中,建設生態工業園區。 |
相關閱讀:
- [ 06-05]省環保廳:“清新福建”不能靠“風吹雨打”
- [ 05-29]旅游專家獻智“清新福建”
- [ 05-15]福建省委書記尤權:發揮好最具競爭力的優勢
- [ 05-15]福建:嚴守生態紅線奮力后發趕超 把清新福建叫響
- [ 04-25]“清新福建”品牌體系今年將形成 打造三大旅游產業龍頭
- [ 04-24]“清新福建”旅游品牌體系今年將形成
- [ 04-23]“清新福建”引臺胞入境游平穩增長
- [ 04-09]“清新福建”游推升級版 十大精品線路主題豐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