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園農業技術(泉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顧葉嘉在向采訪團做介紹 冷棚栽培 東南網6月9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生態建設,除了保護自然環境及減少污染外,更要想方設法生產綠色產品,從源頭上保持生態平衡。全國網絡媒體視頻主持人“清新福建”生態行走進位于惠安的利園農業技術(泉州)有限公司,了解其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生態環保。 利園農業技術(泉州)有限公司于2009年10月,由中國利農集團福建公司全額出資正式成立,主要從事蔬菜瓜果等農產品的研發、種植、加工與銷售,是一家綜合型的國際化現代農業公司。2010年6月,公司被評為“泉州市百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據公司副總經理顧葉嘉介紹,公司每年在基地試種西紅柿、甜椒、辣椒、黃瓜、南瓜、生菜等2000多種子公司提供的各類種源,并從中篩選出適合企業基地生產、市場適銷對路的5-8個最優品種,投入大面積種植。“每畝大概投入8萬元,產出15噸,產量高、品質好,又耐儲運,冬天的時候,大部分都運往北方。”顧葉嘉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正在嘗試無土栽培,其優勢是水和養分可以控制,且能按照不同植物配置不同肥料,降低農藥使用率。“關鍵是無土栽培是植物與土壤隔絕,保證不會污染土地。” 據悉,利園農業技術(泉州)有限公司長期聘請國家級農業技術、質量標準等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顧問組,為企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為節約灌溉用水并提高肥料利用率,公司投入1800萬元鋪設了3500畝的噴滴灌管道網絡,實現基地水肥一體化網絡全覆蓋。這一舉措可節約50%的灌溉用水,讓肥料的使用更加精確,減少浪費和農殘對土壤的污染。同時,利農肥料的有效成分多以有機化合態存在,易被植物吸收,相比傳統種植時大量使用的化肥,它更可改良土壤,防止土地板結造成的水土環境污染。 在病蟲害防治方面,利農擁有一套完整的流程,農藥的采購和施用都經過集團的統一采購和標準化植保管理,采用種苗嫁接、防蟲網、黃(藍)板、銀灰色地膜、誘蟲殺蟲燈、天敵、性誘劑、植物驅避、生物農藥制品和土壤物理消毒等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為主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大量減少農藥的施用。 基地在日常生產過程中產生蔬菜廢葉、廢枝,他們經收集、粉碎后,就地還田。另外,公司對肥料袋回收利用,生產企業也對農藥包裝袋(瓶)統一回收,并進行無害化處理,至于農膜等可回收物資,則統一交由專業的回收公司處理,既發展經濟,有保護生態。 利園農業基地在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的過程中,注重保護當地環境,這進一步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基地的建設,周邊農田、荒地的土地得以連片開發,水利設施的規劃和建設也不斷得到完善,農業產業結構得到有效調整,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一系列舉措的實施,不但進一步改良了土壤結構,增強了農業服務的功能,更帶動了周邊村產業的發展,農戶生產生活水平明顯提升。據悉,基地建成至今已培養農村勞動技術能手400人,每年安置周邊村勞動力300人,人均增收18000多元。 |
相關閱讀:
- [ 06-05]省環保廳:“清新福建”不能靠“風吹雨打”
- [ 05-29]旅游專家獻智“清新福建”
- [ 05-15]福建省委書記尤權:發揮好最具競爭力的優勢
- [ 05-15]福建:嚴守生態紅線奮力后發趕超 把清新福建叫響
- [ 04-25]“清新福建”品牌體系今年將形成 打造三大旅游產業龍頭
- [ 04-24]“清新福建”旅游品牌體系今年將形成
- [ 04-23]“清新福建”引臺胞入境游平穩增長
- [ 04-09]“清新福建”游推升級版 十大精品線路主題豐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