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團與惠安女合影 東南網6月9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在今日上午的最后一站中,全國網絡媒體視頻主持人“清新福建”生態行團隊來到了惠安縣小岞鎮的林場,探尋這片看似普通的林場背后,隱藏著的動人故事。 坐落于惠安縣小岞鎮七里湖的小岞林場又稱小岞婦女林場,這片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的林場連綿2公里,總面積達1135畝,其中包括70畝農田,80畝苗地,成片的防風林木常年守護著長達2000多米的惠安東部海岸線,保護著小岞、凈峰兩個鎮的幾十個村莊村民的居住用地和近萬畝的耕地,是惠安東南沿海防風固沙的天然屏障。 然而,在六十年代,七里湖還是一片荒無人煙、寸草不生、淡水奇缺的鹽堿灘地。20位年輕勤勞的惠安女不畏艱險,不辭辛苦,日夜挖沙種樹、整地修田,并在2年多的時間里種下了20多畝木麻黃苗。雖然如此,每年秋冬東北風猛刮時,樹苗還是被細沙掩埋,十年種樹無一存活。 在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后,惠女們在七十年代摸索出了“要防風,深挖溝,筑沙堤,下客土”的新方案。先在靠近沙堤避風的地方,選擇一畝多東西向的沙地作為試驗田,在上面開了7條溝,每條溝長20米,寬1米,深1.5米,行距3米,株距0.5米。溝土壘在兩岸作為防沙壕,接著,她們在溝底造林。 這一實驗獲得了成功,樹林成活率達到95%以上。自此,“挖溝防風植樹”成為了惠女們造林的新方式,被省林業廳在全省推廣,參觀學習者紛至沓來。40年來,小岞林場的20名惠安女用青春和生命守護著這片用自己的雙手造出的“綠洲”。 2000年以來,在各級林業部門、婦聯的支持和幫助下,小岞林場先后辦起了養雞場、養豬場、養牛場、薯苗基地、育苗基地等,種上了玉米、花生、甘薯、番茄、大小麥等農作物,并建起一個大棚蔬菜基地。這種以農養林、以副養林的多種產業化經營模式初見成效,基本形成了以林為主,農、林、牧并行發展,社會效益為主,經濟效益為輔的生態型現代林場。 如今的小岞林場更是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環島北路、小岞風電場、五萬噸級散雜貨碼頭和惠安能源項目相繼投建。以小岞林場為重要載體的惠女生態園也落戶于此。小岞林場這一顆海峽西岸的林場明珠將更加璀璨。 采訪團成員在小岞林場采風 ? 在林場打掃的惠安女 “挖溝防風植樹”的種植方法留下了鮮明的痕跡。 一排排整齊筆直的木麻黃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