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前面已說過了自覺的能動性,為什么又說主動性呢?自覺的能動性,說的是自覺的活動和努力,是人之所以區別于物的特點,這種人的特點,特別強烈地表現于戰爭中,這些是前面說過了的。這里說的主動性,說的是軍隊行動的自由權,是用以區別于被迫處于不自由狀態的。行動自由是軍隊的命脈,失了這種自由,軍隊就接近于被打敗或被消滅。一個士兵被繳械,是這個士兵失了行動自由被迫處于被動地位的結果。一個軍隊的戰敗,也是一樣。為此緣故,戰爭的雙方,都力爭主動,力避被動。我們提出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以及為了實現這種進攻戰的靈活性、計劃性,可以說都是為了爭取主動權,以便逼敵處于被動地位,達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之目的。但主動或被動是和戰爭力量的優勢或劣勢分不開的。因而也是和主觀指導的正確或錯誤分不開的。此外,也還有利用敵人的錯覺和不意來爭取自己主動和逼敵處于被動的情形。下面就來分析這幾點。 (八○)主動是和戰爭力量的優勢不能分離的,而被動則和戰爭力量的劣勢分不開。戰爭力量的優勢或劣勢,是主動或被動的客觀基礎。戰略的主動地位,自然以戰略的進攻戰為較能掌握和發揮,然而貫徹始終和普及各地的主動地位,即絕對的主動權,只有以絕對優勢對絕對劣勢才有可能。一個身體壯健者和一個重病患者角斗,前者便有絕對的主動權。如果日本沒有許多不可克服的矛盾,例如它能一下出幾百萬至一千萬大兵,財源比現在多過幾倍,又沒有民眾和外國的敵對,又不實行野蠻政策招致中國人民拚死命反抗,那它便能保持一種絕對的優勢,它便有一種貫徹始終和普及各地的絕對的主動權。但在歷史上,這類絕對優勢的事情,在戰爭和戰役的結局是存在的,戰爭和戰役的開頭則少見。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屈服的前夜,這時協約國變成了絕對優勢,德國則變成了絕對劣勢,結果德國失敗,協約國獲勝,這是戰爭結局存在著絕對的優勢和劣勢之例。又如臺兒莊勝利的前夜,這時當地孤立的日軍經過苦戰之后,已處于絕對的劣勢,我軍則造成了絕對的優勢,結果敵敗我勝,這是戰役結局存在著絕對的優勢和劣勢之例。戰爭或戰役也有以相對的優劣或平衡狀態而結局的,那時,在戰爭則出現妥協,在戰役則出現對峙。但一般是以絕對的優劣而分勝負居多數。所有這些,都是戰爭或戰役的結局,而非戰爭或戰役的開頭。中日戰爭的最后結局,可以預斷,日本將以絕對劣勢而失敗,中國將以絕對優勢而獲勝;但是在目前,則雙方的優劣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日本因其具有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這個有利因素,對于我們弱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占了優勢,因而造成了它的主動權的基礎。但是因為它的軍力等等數量不多,又有其他許多不利因素,它的優勢便為它自己的矛盾所減殺。及到中國,又碰到了中國的地大、人多、兵多和堅強的民族抗戰,它的優勢再為之減殺。于是在總的方面,它的地位就變成一種相對的優勢,因而其主動權的發揮和維持就受了限制,也成了相對的東西。中國方面,雖然在力量的強度上是劣勢,因此造成了戰略上的某種被動姿態,但是在地理、人口和兵員的數量上,并且又在人民和軍隊的敵愾心和士氣上,卻處于優勢,這種優勢再加上其他的有利因素,便減殺了自己軍力、經濟力等的劣勢的程度,使之變為戰略上的相對的劣勢。因而也減少了被動的程度,僅處于戰略上的相對的被動地位。然而被動總是不利的,必須力求脫離它。軍事上的辦法,就是堅決地實行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和發動敵后的游擊戰爭,在戰役的運動戰和游擊戰中取得許多局部的壓倒敵人的優勢和主動地位。通過這樣許多戰役的局部優勢和局部主動地位,就能逐漸地造成戰略的優勢和戰略的主動地位,戰略的劣勢和被動地位就能脫出了。這就是主動和被動之間、優勢和劣勢之間的相互關系。 (八一)由此也就可以明白主動或被動和主觀指導之間的關系。如上所述,我之相對的戰略劣勢和戰略被動地位,是能夠脫出的,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們許多的局部優勢和局部主動地位,去剝奪敵人的許多局部優勢和局部主動地位,把他拋入劣勢和被動。把這些局部的東西集合起來,就成了我們的戰略優勢和戰略主動,敵人的戰略劣勢和戰略被動。這樣的轉變,依靠主觀上的正確指導。為什么呢?我要優勢和主動,敵人也要這個,從這點上看,戰爭就是兩軍指揮員以軍力財力等項物質基礎作地盤,互爭優勢和主動的主觀能力的競賽。競賽結果,有勝有敗,除了客觀物質條件的比較外,勝者必由于主觀指揮的正確,敗者必由于主觀指揮的錯誤。我們承認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性,即更帶所謂“蓋然性”。但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因此,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24),仍是科學的真理。錯誤由于對彼己的無知,戰爭的特性也使人們在許多的場合無法全知彼己,因此產生了戰爭情況和戰爭行動的不確實性,產生了錯誤和失敗。然而不管怎樣的戰爭情況和戰爭行動,知其大略,知其要點,是可能的。先之以各種偵察手段,繼之以指揮員的聰明的推論和判斷,減少錯誤,實現一般的正確指導,是做得到的。我們有了這個“一般地正確的指導”做武器,就能多打勝仗,就能變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這是主動或被動和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之間的關系。 |
相關閱讀:
- [ 05-20]京劇大師張春秋去世 曾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接見
- [ 04-20]金門炮戰毛澤東遞紙條 葉飛看后大吃一驚
- [ 04-20]金門炮戰毛澤東遞紙條 葉飛看后大吃一驚
- [ 04-20]盧勝:毛澤東稱其為“盧俊義”
- [ 04-08]劉亞樓:毛澤東周恩來共同認定的空軍司令不二人選
- [ 04-06]毛新宇一家回韶山祭祖掃墓 觀看毛澤東主題演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