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拆遷戶老楊
?
2013年以前,許厝社區,就是晉江典型的“城中村”——雖身處城市,卻過著“臟亂差”的農村生活。村里的住宅毫無規劃,村道十分狹窄,環境衛生也不好。(賴進財 攝)
?
東南網10月25日報道(謝玉妹/文 王帥 賴進財/圖)上午8點多,記者來到晉江市梅嶺街道仙格小區外,小區居民楊集體剛從公園散步回來,他帶著記者走進小區,坐電梯到15樓1502室,精致的三房兩廳——這是楊集體的新家。2013年以前,楊集體怎么也想不到今天會住在這種高樓大廈,更想不到,自己會成為一名受益于“晉江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真正城市人。
“叫我老楊吧,我今年57歲了,生在這里,長在這里,我感覺,晉江這幾年的變化實在太厲害了,反正我感覺很滿意。”樸實的老楊招呼記者進門,一邊喝茶,一邊講述這幾年發生在他周邊的變化。他用了四個字形容:翻天覆地。
“城中村”大改造 一家九口成拆遷戶
楊集體是晉江市梅嶺街道許厝社區的居民,家里除了老伴,還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媳婦,一個小女兒,以及兩個孫子。在2013年以前,老楊一家9口就住在一幢占地200多平方米的3層混合水泥民房中。
老楊一家其實是屬于城市的居民戶口,但所居住的地方卻絲毫沒有“城市的感覺”,他們更愛把許厝社區叫成“村”。“當時有一個朋友來看我,是權威學者,他說,為什么晉江經濟這么發達,但是看起來卻‘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其實我們自建的房子也不差,但是整個村子沒規劃,走出房子,環境就沒那么好了。”老楊告訴記者,改造前,許厝社區周邊沒有公路,都是小山坡,村里的住宅毫無規劃,村道十分狹窄。“就是你車開進來,如果遇到另一輛車從對面開來,就只能倒退的那種。”不僅交通不好,村里的衛生也不行。“村里有許多人養雞養鴨養豬什么的,而且經常放任這些禽畜亂跑,糞便到處排放,夏天更是蚊子蒼蠅到處飛,環境不好,氣味也不好。”
老楊所在的許厝社區,就是晉江典型的“城中村”——雖身處城市,卻過著“臟亂差”的農村生活。在幾年前的晉江,這種現象很普遍。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晉江市堅持全市一城,推進城鄉一體規劃建設,通過“住宅向現代社區集中”和“人口向市區和集鎮集中”的明確導向促進城鎮發育和發展,加快人口城鎮化進程,提升晉江城鄉一體的建設水平。
2013年,晉江市政府開始對許厝社區這片“城中村”進行改造,老楊一家成了“拆遷戶”。拆遷,是否就意味著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放棄自己賴以為生的土地,住進擁擠的小套房呢?“套房那么小,怎么夠住?住得那么高會不會不方便?鄰里之間各自關著門,會不會沒以前那么熟絡……”老楊的這些擔憂都在2013年10月份搬進新房后消除了。
按照“拆一補一”原則,老楊一家應該得到和老房子同等面積,共600多平方米的賠償。老楊告訴記者,當地政府還分發每季度7元/平方米的“過渡費”和每月幾百元的“失地保險”,為村民在老房子被拆而新房子還未能入住時提供生活保障。因拆遷過程中而損壞的空調、燃氣灶等家具也能得到賠償。“反正家里被拆掉的都賠給你就是了。”老楊對當地政府的賠償力度還算滿意。

按照“拆一補一”原則,老楊一家共得到600多平方米的賠償,新小區環境雅致,出入皆有熟人。(王帥 攝)
周邊環境實現“大逆轉” 配套設施齊全
目前,老楊夫妻倆和大兒子一家就住在梅嶺街道仙格小區里140平方米大小的套房中,還未出嫁的小女兒也住在一起,但因在泉州工作,只是周末偶爾回來。二兒子一家三口則住在同一小區的另一80多平方米的套房中。老楊說:“正常情況下,老房子拆遷后要等安置房蓋好了才搬進去,但是安置房有一部分在這個小區,是現房,所以2013年8月份老房子被拆后,我們10月份就搬進了新房子了,等安置小區建好后,我們還能分到400多平方的房子。”
仙格小區占地近5000平方米,內有5幢樓,342戶,其中2幢為人才樓,另外3幢為許厝社區的安置樓房。小區擁有偌大的地下停車場,大門入口有保安看守,進出需刷卡,地面上則建有別致的亭子,到處種植著花草樹木,整體環境整潔雅致。
“這幾年來,我們社區的變化實在太大了,我經常感到不可思議。”回想起這些年來的變化,老楊不禁一再感慨。讓其最感動的是,老房子雖然被拆了,但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卻沒變。“我剛開始以為,我們拆遷后會搬到另一個地方,沒想到,竟然是原地重建,我原來的老房子距離我現在的新家只要100米,要知道,現在這個地塊的商業價值是很高的。”老楊告訴記者,以前他想都不敢想,許厝社區今日會有這般面貌。
2013年,晉江啟動迎賓路北延伸工程,工程起于西園街道賴厝社區雙龍路,路線向北延伸經過仙格小區。迎賓路和另一條與之交叉的西環路,均為鋪有嶄新瀝青的雙向六車道主干道,兩側還有2.5米的綠化帶,讓曾經的城中村瞬間“高端大氣上檔次”。仙格小區就位于晉江市迎賓路和西環路的交叉處,小區大門對面就是梅嶺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幾百米開外的地方,公園、幼兒園、小學、商場一應俱全,是晉江城市核心區之一,也是一塊“黃金地塊。”
據了解,近年來,像老楊這樣在片區改造中就地上樓的農民超過9萬人。晉江市累計投入千億資金,對16個片區進行改造,拆遷1100多萬平方米,每年盤活低效用地萬畝。

小區附近公園、幼兒園、商場一應俱全,老楊每天都到附近的八仙山公園運動,生活對老楊來說,更加便捷舒適。(王帥 攝)
逐漸適應幸福新生活 成為真正城市人
老楊每天早上7點左右都要步行5分鐘,到附近的八仙山公園鍛煉。八仙山公園是晉江第一個綜合性山地公園,用地規模806畝,于2013年建成開放。“以前那里是一個荒山,樹沒那么茂密,而且還有不少墳墓,人跡罕至。現在面貌煥然一新,早晚都有很多人來鍛煉,很多還都是從磁灶鎮等比較遠的地方開車過來的。”記者跟隨老楊來到公園,看到公園外的停車位已滿了,路邊還停靠了許多車輛。
公園內放著音樂,跳舞、打羽毛球、慢跑、散步……好不熱鬧。據了解,近三年來,晉江全市新建、擴建公園20個,新增造林面積3.8萬畝,市區綠化覆蓋率達42.7%,基本實現“居住區500米服務半徑全覆蓋”的標準。
從公園出來后,老楊會到當地的社區老人活動中心或小區的涼亭下和其他老朋友喝喝茶、聊聊天,說說兒女,談談生活雜事。午后閑來沒事,老楊會和家人、朋友,有時也獨自一人到附近的萬達廣場、寶龍城市廣場逛逛。“我沒事就會到五店市去走走,那邊經常有舉辦活動,我喜歡到那聽聽南音。”老楊說的五店市,位于晉江老城區青陽的核心區,擁有一百多處閩南歷史風貌建筑,有獨具閩南特色的“皇宮起”紅磚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樓等明清、民國至現代的特色建筑等,這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被包圍在一片現代化建筑中,格外顯眼。老街區文化遺產豐富,保留和傳承高甲戲、木偶戲、南音等閩南傳統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定時的舉行公開演出。
“以前我大兒子在晉江一家公司當財務,被外派到武漢去。在大城市住久了,習慣了城市生活,有時候回來反而住不慣,后來我們搬到新房子,年輕人對現在的環境都很滿意,就跟公司申請回晉江了。”老楊的大兒子一家現在都生活在晉江,4歲的大孫子也在離家幾百米遠的心怡幼兒園讀書。老楊告訴記者,小區附近還有心養小學,不用擔心孩子的讀書問題。“現在我也能明白兒子的感受,叫我搬回去以前的老房子,我也不愿意,住不慣了。”
“十二五”時期,是晉江市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建設經濟強市、打造幸福晉江的戰略機遇期。目前晉江全市建成區面積已由原來僅青陽11平方公里拓展到6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5.7萬人,城鎮化水平54%。在實現本地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人口轉換的同時,晉江還解決了外來近100萬人口的異地城鎮化問題,為全省、全國的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