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市場:從地區試點走向全國統一
2016-08-10 16:00:09??來源:綠色金融 責任編輯:陳培源 我來說兩句 |
一、交易平臺設置 ? ? 《暫行辦法》規定:“碳排放權配額交易平臺由國家發改委批準設立?!庇捎谠圏c階段的特殊性,目前獲批的交易機構共七家,分別位于七個試點地區,獨立地承擔著本地區及周邊地區的碳排放配額交易。 全國碳市場建成后,是在一家交易所交易集中交易,還是在統一規則的前提下由多家交易所分散交易,目前尚存爭議,但不論是集中還是分散,現有七個試點碳市場的交易平臺都在積極擴大影響,爭取在全國碳市場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1.????集中交易模式利弊? 集中交易模式的優勢是便于統一標準、集中管理,有利于價格發現;同時也契合我國節能減排行動自上而下的推進路徑,便于國家主管部門靈活調整,使碳交易機制與其他能源氣候政策形成合力??紤]到我國大部分地區依然處于工業化增長和轉型的階段,經濟增速和產業結構調整相對較快,因此保證碳市場配額總量及分配調整的靈活性,對于降低減排政策給宏觀經濟帶來的風險、保障我國長期經濟增長的平穩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暫行辦法》也明確規定國家配額除向各省市發放之外,國家碳交易主管部門還需預留部分用于有償分配、市場調節和重大項目建設。在集中交易的模式下,國家預留配額能夠直接影響統一市場,保證了政策調整效果的直接和有效。 集中交易的主要障礙,在于我國碳市場巨大的規模對交易平臺以及交易規則的設計完善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2]。在市場設立初期,單一交易平臺如果存在交易規則的不完善,可能會對市場造成較大的沖擊,也缺乏競爭機制,不利于促進規則相關服務的優化。 美國加州碳市場便是典型的集中交易體系,由加州氣候交易所(CCX)作為唯一的交易平臺。加州碳市場作為一項由州政府發起的自愿性減排措施,設立之初市場規模的交易主體數量有限因而采取集中交易模式。然而,隨著2014年加州碳市場與加拿大魁北克省碳市場對接, 實際上已經形成了雙中心分散交易的模式。 目前我國的七個交易平臺在試點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交易管理經驗,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制機制和交易系統,而新設交易平臺周期較長、成本較高。因此,未來集中交易的國家碳市場交易平臺很可能會在現有的七個交易平臺中擇優產生。就試點情況看,湖北、深圳、上海和北京的特點比較突出:
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在交易總量、總額、累計日均成交量、投資者數量、省外引資金額等主要市場指標方面均位居全國第一。此外,湖北率先啟動碳排放配額現貨遠期交易,為碳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創新開創了先河。然而,湖北省相對較為薄弱的金融市場基礎條件,是其最為明顯的劣勢;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交易活躍度最高[3],主要得益于其較高的市場開放度。深圳最早引入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同時也是目前唯一引入境外投資者的市場。此外,深圳在碳金融創新方面較為活躍,發行了全國第一個碳債券、第一只碳基金、第一個跨境碳產回購交易、第一個綠色結構性存款等,在配額托管制度,質押融資、創新型交易品種的研發等方面也走在前列。但深圳市場小規模、交易主體較多,在全國碳市場的覆蓋標準下,納入的企業較少,這是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的主要劣勢;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線上交易規模位列全國第三,是國內目前唯一連續三年100%履約的試點碳市場。此外,上海環交所正在探索碳排放遠期產品(計劃將于今年三季度上線)。上海的主要優勢在于上海金融中心地位,以及較為成熟、完善的整體的市場環境,這會對全國碳市場啟動的平穩運行帶來積極的影響;
北京環境交易所盡管總體交易量不大,但其碳交易產業鏈最為完善。不僅金融機構、碳資產管理公司、大型央企總部都在北京,而且全國碳市場的設計團隊也在北京,他們是未來可持續碳金融產品研發的重要利益相關方。目前,北京環交所承擔著全國碳市場管理體系、碳金融體系發展等多項國家課題的研究任務,也意味著其在未來全國碳市場中的重要地位。 在集中交易的機制下,沒能成為國家交易平臺的試點交易機構將面臨功能的轉型,可以作為特別會員單位參與全國交易平臺,代理開展交易;在采取拍賣進行配額有償分配的地區,也可以承擔地方配額拍賣的任務。然而《暫行辦法》并未對地方拍賣平臺的設置進行限制,考慮到全國市場下各省市均存在有償分配的配額比例,因此各地也都可以設立拍賣市場,從這個意義上說,原有試點市場并無優勢。 2.????分散交易模式利弊? ? ? ?分散交易的模式是指在嚴格統一的核算標準與交易規則下,由多個交易平臺同時進行交易。從國際經驗來看,分散交易式是目前發達經濟體碳市場主要采用的建設模式。歐洲碳排放交易機制(EU-ETS)即存在英國倫敦的歐洲氣候交易所(ICE ECX)[4]、加州商品交易所(GreenX CME)[5]、德國萊比錫的歐洲能源交易所(EEX)[6]、挪威奧斯陸的北歐電力交易所(Nordpol)等多家交易機構。EU-ETS框架下的交易平臺通過自由競爭、優勝劣汰的方式,促進市場體系的成長和完善。比如位于法國巴黎的BlueNext交易所2009年一度占據了EU-ETS市場90%的交易量。但由于該交易所交易品種過于單一,在EU-ETS市場整體低迷時期經營難以為繼,于2012年底宣布永久關閉。除此之外,EU-ETS框架下各交易所以及大型商業銀行、投行等金融機構以做市商的形式設立了場外交易平臺,主要承擔大宗交易,或為小規??嘏牌髽I提供中介或代理服務,集中大量小企業的配額進行打包交易。場外交易在EU-ETS市場占據了近四成的成交量,規模不容忽視。多家交易所配合大量的做市商和場外平臺,構成了EU-ETS多層次的交易體系,適應了不同地區、不同規模和行業的控排企業、不同類型投資者的需要。由于各交易所交易的標的EUA具有極高的標準化程度,因此交易所之間的EUA成交價格也有很高的一致性,EU-ETS下的控排企業可以選在就近市場進行交易。 2009年啟動的美國區域溫室氣體減排行動(RGGI)也采取了分散交易的模式,在參與的各州分別設立交易所進行配額拍賣,而企業拍賣獲得的配額可以在RGGI框架下所有的交易所進行交易。 設立分散式的碳交易市場體系,關鍵在于:1)設定統一、明確、公開的碳排放核算標準,使不同市場交易的標的體現相同的減排貢獻,同時不同市場交易規則也需要保持一致,從而杜絕因政策、標準和規則的因素而產生的跨市場套利空間;2)設定統一的注冊登記系統,保證跨市場交易信息的可靠性。在保證上述條件的前提下,允許多家交易機構同時開展碳交易,并允許交易主體跨市場交易,有利于交易平臺之間引入競爭,倒逼提升服務水平和創新動力,加快我國碳市場的成熟和完善。[7] 值得注意的是,在試點階段已經有多個地方提出設立碳交易平臺、參與碳市場試點的意愿[8]。在我國特有的行政體制和地區競爭動機下,相信在分散交易模式下,還將有更多地方政府提出相同的訴求,一如數年前各地爭相建設各類交易所的亂象,導致重復建設、浪費公共資源,同時也不利于碳市場的有序發展。對這一問題,除了強調國家主管部門要控制碳交易平臺設立數量的同時,還需要現有交易平臺提升管理和服務,打破地域限制。地方交易平臺可以嘗試構建“交易平臺聯盟”等合作機制,實現會員資格互認,或者借助金融機構經營網點實行代理開戶等服務,優化開戶注冊和賬戶管理流程、提高跨市場交易便利度等方式,真正推動全國碳市場的一體化發展。?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