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鄉
2017-01-04 11:01:27??來源:福建省旅游局 責任編輯:陳曉青 我來說兩句 |
多彩的歷史遺存。自宋代治平年間(公元1064-1067年)涂氏先祖肇基以來,濟陽這座千年古鎮歷經繁榮滄桑,囤積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至今仍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古堡古寨、古街古橋、古宮廟祠堂、傳統民居群和特色鄉土民俗。科學完整的鄉土防御體系。建在村中的土堡(鳳陽堡等)和建在離村莊不遠、易守難攻的陡峭山頂上的山寨(墩仔寨、金雞寨等)、家庭避寇的碉式角樓(陽中堂等),共同構成了鄉土三級防御體系,保全了古時鄉民的身家性命。遠近聞名的商交古鎮。是明清時期大田、永春、德化、安溪、泉州等南來北往的中轉站及北通全國、南達海外的交通樞紐,一時商賈云集、旅客接踵、市鎮繁華,成為遠近聞名的商交古鎮及文化交流中心。至今,騎樓式街——濟山古街仍基本完整,風雨廊橋——紫云橋等仍完好可用。重教崇禮的宮廟祠堂。儒洲庵、蓮花庵、昭靈宮等古宮廟長興不竭、香火日盛,舊宇堂、岱山堂、鐘秀堂等數十座明、清時期宗祠及眾多傳統民居群屢修不廢、追先傳后,是濟陽人崇文重教、詩禮傳家理念的生動表達。兼收并蓄的建筑風情。濟陽的傳統民居采用了“三和天井”或“四和中庭”布局,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古樸建筑思想。門埕、下堂、上堂、花臺宿土,莊重規整,表達了“中正”、“規矩”的哲學和禮儀觀。祠堂的龍舌燕尾脊、半月形的花臺等,體現了其立足閩南,兼蓄客家、閩中的多元風格。土堡、山寨和碉角樓的大量存在,訴說了先人的不安、不易和不屈。風格獨特的河山樓、錦云樓等民國建筑,展現了濟陽先人闖蕩世界的膽識和中西合璧的胸襟。綿延不斷的傳統民俗。一些特殊民俗依然傳承至今。每年正月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請香求熟”,每年農歷7月19日、11月24、12月4日慶祝三尊祖師華誕(分別為黃公祖師、真宗祖師,三代祖師)廟會等,伴有燈彩、南音、舞獅、木偶戲、高甲戲、花鼓、秧歌等表演,原汁原味的山區風情和濃濃的生活氣息,原真性地保存了濟陽人的生活脈絡。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