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口仁心 和諧醫患 周在祥,現任福州市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7年多來,原本幾乎沒有過一線調解經驗的他,愣是靠著自己的熱心、耐心、暖心和信心,參與調解醫患糾紛1400多件,調處成功率達97%,更曾榮獲“全國人民調解能手”稱號。 ?“需要走到糾紛的漩渦中去” 10月31日9點,福州市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門口,一名認為自己手術失敗的患者正在情緒激動地表達訴求。安撫好患者,周在祥方能坐下接受記者的采訪,辦公室里一包還未開封的方便面是他原本準備的早餐,不知不覺卻已過了吃早餐的時間。 然而,當采訪順利開始僅半個多小時,周在祥又接到了某醫院打來的“求救”電話:一名患者家屬因對治療結果不滿意、與院方溝通不暢,竟爬出了醫院平臺欲往下跳;院方希望周在祥能到現場進行溝通協調。掛上電話,周在祥便急忙趕往了現場。 “調解工作需要走出調解室,走到糾紛的漩渦中去。”8年前,周在祥從福州市司法局研究室崗位退休,“無縫對接”參與組建福州市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在此之前,他幾乎從未有過一線調解經驗。醫患糾紛不乏劍拔弩張的現場,跑了幾次現場,周在祥的頭發一下子白了許多。“害怕,怕自己和同事出事,也怕患者家屬和醫院、醫生出事。”周在祥屬牛,身上有一股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牛”勁。在家人的反對聲中,他一頭扎進醫患糾紛調解工作中,一個現場一個現場跟蹤、一個案件一個案件突破、一個機制一個機制摸索,逐步搭建起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工作框架。而他自己也常常利用業余時間,鉆研醫學知識,“調解醫患糾紛不但要體現公正性、公平性,也要有專業性、科學性、權威性”。有時候為了解開一個難題,他要反復請教多位醫學專家,一討論就是半天。 “既要有耐心,也要有信心” 10點30分許,車子行進到醫院附近時由于堵車停滯不前,周在祥決定下車走過去。“早點到現場我們也安心。”他走路很快,風風火火的,在調解過程中卻極有耐心。“醫療糾紛比其他民事糾紛復雜得多,既要進行醫療科學上的判斷,也涉及醫療倫理等方面的問題,急不得。”周在祥告訴記者,“一天兩天談成的有,一年兩年談成的也有。” 周在祥認為,自己的工作從來不是“和稀泥”,而應當是“潤滑劑”,換取矛盾雙方商談的空間,耐心極為重要。多年前,在一起醫療糾紛中,就為了弄清楚“要不要剖腹產、應不應該剖腹產”這幾個關鍵問題。周在祥和同事連續五天四夜待在現場,和患者家屬溝通、和醫學專家溝通、和醫院方溝通,最終以耐心換取談判協商空間。 “你問我有過打退堂鼓的念頭嗎?有的。”原來,在一起復雜的醫療糾紛中,周在祥選擇了“退一步”給雙方緩沖的時間,另尋其他協調方法,卻錯過了調解的關鍵時間。打那時起,他便不再允許自己打退堂鼓:“既要有耐心,也要有信心,這樣才能堅持下去。我們有信心了,患者家屬和院方也才會有信心,覺得事情能有解決的余地。” “調解更應該是有溫度的” 12點20分,在親人的配合勸說下,欲跳樓的患者家屬終于離開危險的平臺,周在祥帶著他們和院方代表坐進了醫院的調解室。一入座,周在祥便告訴患者家屬,自己是來聽他們訴求的。“有些人可能一到調解的現場,便會告知患者家屬法律規定、文件條文,這固然沒錯,是剛性的。但我覺得,調解更應該是有溫度的。” 幾年前,一位患有傳染性極強疾病的患者死亡,患者家屬糾纏細節,停尸ICU病房達7個多小時,嚴重影響病房內其他7名重癥患者的搶救,情況十分危急。周在祥決定親自到病房勸導家屬配合處理,醫生為了安全給他戴上三層口罩。可到了現場,告知身份后,家屬卻仍拒絕跟周在祥溝通。“我問他為什么,他說:‘你戴著口罩,我沒有戴口罩。’”周在祥回想起當時的場景,有些無奈地笑笑。為確保調解順利開展,在這特殊的環境里,周在祥幾乎毫不猶豫地摘下口罩與患者家屬溝通。正是由于這一個小小的動作,短短的兩三分鐘里,患者家屬就決定配合移尸,避免了一場可能出現的激烈沖突。 周在祥常說:“真誠、真心是解開心鎖的金鑰匙。”調解員不管用何種技巧方法、用哪種心理戰術,唯一不可或缺的就是要用一顆真誠的心與當事人溝通。心與心溝通,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矛盾的無形橋梁。他說,自己摘下的是防護口罩,卸下的是患者家屬的防范之心,拉近的是醫患雙方心與心的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