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正在說》節目錄制現場。資料圖片
新的時代賦予了中國媒體新的職責與使命。如何把新時代中國精彩的故事更好地說給世界聽?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東南衛視《中國正在說》節目,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契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總結過去、謀劃將來,在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的探索中不斷取得成果。
創辦僅僅一年的大型政論節目《中國正在說》,以“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為定位,反駁西方中心主義,展現中國成就、中國智慧,彰顯“四個自信”,力爭在復雜的國際輿論場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11月20日,《中國正在說》節目組在北京召開創作座談會。眾多嘉賓、學者共聚一堂,暢談如何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更好地創新與傳播,讓精彩的中國故事進一步吸引世界的目光。
講好中國故事 發出中國聲音
——東南衛視大型政論節目《中國正在說》創作座談會在京舉行
近來,東南衛視《中國正在說》節目精心推出的“傳播十九大精神系列節目”在海內外引起積極反響。
10月27日,黨的十九大閉幕后第3天,《中國正在說》迅速創作并播出了由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陶文昭教授主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新時代、新矛盾、新使命、新思路、新戰略”為關鍵詞,全面準確解讀十九大精神。在周五晚黃金時段,該期節目收視率位列同時段福建省網第一,在全國35城主流觀眾群體中收視排名第九。
11月3日,《中國正在說》播出由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首席專家、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鄭傳芳教授主講的《從十九大報告看黨的理論創新》,生動解讀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發展之路。該期節目收視率位列同時段福建省網第一,在全國35城主流觀眾群體中收視排名前十。
此后,該節目相繼播出的由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研究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主講的《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對策》,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研究生院政治學系主任房寧教授主講的《偉大工程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等也都取得很好的收視效果。節目播出同時,《歐洲時報》推出《中國正在說》十九大專版;華人頭條還將該期節目譯制成英語、西班牙語等版本,依托數十個海外站點向全球推送,受到廣泛關注和歡迎。
向世界傳播黨的十九大精神,講述新時代中國的精彩故事,我們的理論宣傳品牌可以大有作為。《中國正在說》節目的實踐與探索,是新時代中國媒體更加自信、更加睿智地面向世界的一個縮影。它表明,只要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找準發力點,創新方式方法、提升媒體質量,就一定能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的深層脈動和鮮活呼吸,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從而深深打動廣大關心中國發展、關注中國道路的海內外受眾。
《中國正在說》能取得如此成績,最根本的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翔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96年來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黨和國家事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深入人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這是辦好《中國正在說》節目最堅實的基礎。
《中國正在說》能取得如此成績,在于走出了中國模式國際傳播的新路子。節目堅持用中國理論回答中國問題、用中國話語解讀中國道路,建立起“去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表達方式,在國際輿論場上鮮明發出中國聲音。
《中國正在說》取得的成績,在于它在傳播方式上獨辟蹊徑、大膽創新。節目以電視公開課的方式,集納發揮了網絡TED演講、傳統電視講壇和新型真人秀等各類傳播形態所長。特別是在傳播十九大精神系列節目中,從演講語態、互動形式、節目包裝等方面進一步創新,注重增強節目互動性和開放度。陶文昭主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邀請了一位來自德國的朋友作為觀察員,以外國人的視角觀察中國社會。在與這位來自馬克思故鄉的友人互動中,陶文昭自信地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了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共青團中央宣傳部新媒體發展處副調研員王慕清說,節目有著豐富的理論內涵,給觀眾帶來了一場場思想盛宴,希望在電視上看到更多思想性和觀賞性完美結合的節目,掀起全民學習、全民思考的熱潮。
進入新時代,中國逐漸走進世界舞臺中央,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意義更加凸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是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共同責任。《中國正在說》節目的實踐與探索,很好地彰顯了中國媒體的責任擔當。開播一年來,《中國正在說》節目在海內外的影響與日俱增。節目面向境內外進行全媒體推送、立體化傳播,被新華社APP、人民網人民電視、中央電視臺CNTV以及搜狐、新浪視頻等國內20多個視頻網站收錄,網絡總點擊量超過一億次。節目還分別與《歐洲時報》、國際在線、華人頭條、臺灣旺報等媒體簽訂合作協議。截至11月14日,已經在巴黎出版發行17期《中國正在說》報紙,并在《歐洲時報》網上開設專欄。截至11月12日,華人頭條上的《中國正在說》專欄節目視頻,播放次數已經超過1600萬次。
在更加開放自信的新時代,像《中國正在說》這樣以“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為己任,對內凝聚民心、增強自信,對外展示中國成就、中國精神的新聞傳播品牌,一定會贏得更多的掌聲,獲得新的發展機遇。(本報記者 高建進)
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公共空間
作者:韓毓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中國正在說》這一電視節目的主要貢獻,是為解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所面臨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解決方案。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所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就在于如何去建立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文化的公共空間,這涉及我們黨如何去有效地掌握思想文化領導權的問題。
在這個方面,《中國正在說》是一次創造性的突破,它擺脫了世俗的娛樂,超越了市民社會的狹隘,以主動對話和談話的形式,解答中華民族發展的輝煌歷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這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深刻闡釋和討論了中國文化、中國制度、中國道路、中國理論,把中國媒體的發展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努力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公共空間。
《中國正在說》的成功還在于黨的領導和堅強支持,在于一批有思想有擔當的學者,在于一個忘我拼搏的制作團隊。
誰在說 說什么 怎樣說
作者: 高波(中紀委駐中國社科院紀檢組副組長)
《中國正在說》要繼續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需要重視三個要素:誰在說、說什么、怎樣說。
首先,誰在說?目前節目主要是中國人講中國故事,建議請一些外國人來講中國,特別是在中國的外國人。很多外國人很友善,特別在中國生活的時間長了以后,他們對中國很有感情。讓這些外國人來講,使節目更有國際感。此外,還可以邀請基層一線的領導干部、邀請十九大代表來講實際工作中的中國故事。當代青年沒有經歷過中國歷史發展的曲折過程,他們感受到更多的是正能量,請他們用年輕的視野來講中國故事,對青年觀眾來說也更有吸引力。
其次,說什么?節目可以適當關注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熱點事件,比如國際治理體系的變革,國際反腐敗新秩序應該怎么構建等。節目既有中國人說中國,也有外國人說中國,還可以增加中國人說世界,這也是掌握話語權的一種方式。
再次,怎么說?節目形式可以做一些創新,可以打破演播室空間,采用人機對話、場內外對話等多種形式。總之,用各種手段讓《中國正在說》這樣一個非常好的新的文化品牌、文化產品能夠跟著新時代不斷進取、不斷進步。
把說正理做得深入人心
作者:胡智鋒(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
《中國正在說》推出以來,快速成為一個現象級的電視節目。我認為至少有三重意義:一是重大的政治意義。《中國正在說》以電視節目的形式,持續地表達正確的政治觀點,自覺地引領社會輿論,自覺地為國家軟實力提升作出貢獻;通過專家學者的講述來表達和傳達一些重大的政治理念,正面引導、宣講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政策,回應社會重大關切和國際重大輿論。這種自覺性、這種高度和這種意識,呈現出來的效果是別具一格的,顯現出來的政治意義也是十分重要的。二是重大的社會意義。這幾年,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社會上整個輿情和輿論環境,以及社會環境是非常豐富和多元的。一方面,這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必然的景觀;另一方面也會帶來各種復雜的社會情緒和社會心態。《中國正在說》主動擔當起化解社會矛盾、回應社會關切,甚至解決復雜社會糾紛中諸多疑問的使命,具有強大的社會正能量。三是重大的傳媒意義。應該說做說理節目并非電視所長。《中國正在說》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講,從傳媒角度為電視功能創造了一個奇跡:電視不僅可以說理,可以說正理,而且可以把正理說得很漂亮,深入人心。
要贏得信服 思想必須要強
作者:文揚(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正在說》開播一年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為“說”的背后是思想、是理論,不是簡單的話語。我想提三點看法。
首先,十九大報告最有力量的概念就是“新時代”,既然是新時代,對于思想界來說,既要展望未來,也要整理過去、重建歷史。因此,“整理國故,再造文明”應始終是思想界的一個重要任務。
第二,既要統一思想,又要解放思想發展思想。《中國正在說》這樣的面向大眾的電視節目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績,背后就是中國學術、中國理論、中國思想,只有把中國學術、中國理論、中國思想打得非常堅實,我們的話語才會有內涵、有力量。
第三,既要批判西方、超越西方,還要繼續學習西方。我們不能簡單地用一個“西方”就把對手全概括了,馬列主義也是從西方來的,我們至少要區分西方不同的幾個主義。西方的新自由主義當然是要批駁的,但我們其實還有很多東西仍然要向西方學習。我們要贏得稱贊、贏得信服,要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不僅物質要強,而且思想要強,精神要強。
解釋好偉大的中國革命和中國改革
作者:金燦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
《中國正在說》節目無論選題、內容,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都非常好,這個品牌應該繼續做好做大,更加國際化。就選題而言,可以在四個方面多做考慮:
第一,繼續講好偉大的工業革命。可以邀請工信部、科工委、航天系統的院士、工程師,以及在一線工作的技術人員來講中國偉大的工業革命,系統地把中國工業革命講好。
第二,講好中國歷史的延續性。中華民族五千年文脈沒有斷,這是中國文化的獨特性。為什么中華文明可以一直延續下來?中國文化既有力量又有歷史內涵,其深厚的歷史感應該得到關注。
第三,解釋好偉大的中國革命和中國改革。有世界史意義的革命和改革,中國都占了。為什么那么多西方國家不能實現工業化,而中國能夠實現?工業化是需要條件的,這些條件跟中國的革命和改革都有關系。
第四是解釋好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例如“一帶一路”方案就是其中之一。當前,全球問題正在增加,中國在這個時候做好準備,和顏悅色地一個一個解決,這個國家不就崛起了嗎?
培育中國胸襟和中國精神
作者:趙彤(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論研究部部長)
我作為一名觀眾向福建的各位領導和同仁表示崇高的敬意。這份敬意不僅來自對《中國正在說》的喜愛,同時還延伸到2016年在長征勝利八十周年時推出的電視劇《絕命后衛師》,以及甲午戰爭120周年時推出的紀錄片《船政學堂》。《船政學堂》講的是晚清時期,《絕命后衛師》講的是長征,《中國正在說》講的是實現中國夢的時代,這段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一直跋涉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今天依然沒有止步。這三部節目選題都具有前瞻的眼光,顯示出創作者對時代價值引導方向的高度敏銳性,表達出時代的心聲。
國家心態在調整,國民心態也須跟上。《中國正在說》適逢其時,它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姿態,為建設與中國夢相匹配的中國心作出貢獻。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未來三十年的奮斗目標,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中,我們更需要培育的是中國胸襟和中國精神,這是國家民族文化軟實力構建的必要。
《中國正在說》澄清了中國崩潰論的捕風捉影,旁征博引地論證了中國發展的蒸蒸日上;道破了“中國威脅論”的居心叵測,開誠布公地說明了中國道路的胸襟和氣度;沖破了中國像誰的飛短流長,擲地有聲地闡述了中國是誰的真知灼見。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作者:鄢一龍(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研究員)
節目的成功應了兩句話,第一句話是“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當然,《中國正在說》還是新生兒,今天的成績還只是一個序曲。第二句話是人間正道才是可長、可久、可大之道。
《中國正在說》大概有三個方面的特點:第一,為人民立心。它落實人民中心的理念,堅持人民立場,飽含著人民情懷,以人民公開課的形式傳播,未來還要走到田間地頭去拍攝。第二,為時代立傳。它關注的是時代大問題,回應的是時代大困惑,將中國當代的偉大實踐轉化為精彩的故事,紀錄與言說這個大時代、新時代。第三,為社會主義立信。它堅定了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它所講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對于人類的制度探索具有超越性意義。
我對《中國正在說》這檔節目有三個方面的期待:第一,成為傳播中國原創理論的平臺;第二,成為傳播勞動者精神的平臺;第三,成為傳播中國答案與中國方案的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