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女投江:寧死不屈的如花戰士
2020-08-04 15:29:2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這是位于牡丹江市江濱公園的“八女投江”群雕(10月26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新華社哈爾濱11月9日電(記者王建威)深秋時節,牡丹江的支流——烏斯渾河在漫漫草木枯黃中靜靜流淌。“烏斯渾”是滿語,有兇狠的河流之意。80年前,這條裹挾著侵華日軍罪惡子彈的兇狠之河,吞噬了8條寧死不屈的如花生命。而今,“八女投江”紀念碑矗立在烏斯渾河東岸,透過歷史的塵煙,深情凝望著這片承載過血與火的土地鍛鑄出富饒與祥和。 抗日戰爭時期,以冷云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在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斗中投江殉國,表現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她們是第2路軍第5軍婦女團的政治指導員冷云,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 冷云,原名鄭志民,1915年生,黑龍江省樺川縣人。1931年入樺川縣立女子師范學校讀書。九一八事變后,她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佳木斯從事秘密抗日活動。1936年,她與具有愛國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維仁)加入東北抗聯第5軍,后經組織批準兩人結為革命伴侶,志同道合,共同進行抗日斗爭。冷云先在軍部秘書處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調到第5軍婦女團擔任小隊長和指導員。1938年夏,冷云強忍丈夫英勇犧牲的巨大悲痛,告別剛剛出生兩個月的嬰兒,隨第5軍第1師部隊西征,任婦女團政治指導員。 在西征隊伍中,婦女團的戰士們和男戰士一樣跋山涉水,英勇作戰;1938年7月12日參加了攻打樓山鎮戰斗。是年10月上旬,隊伍在牡丹江地區烏斯渾河渡口與日偽軍千余人遭遇。已行至河邊準備渡河的婦女團上述8名成員,為掩護大部隊突圍,毅然放棄渡河,在冷云率領下,分成3個戰斗小組,與日偽軍展開激戰。她們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得以迅速擺脫敵人的攻擊,但她們卻被敵人圍困于河邊。 在背水作戰至彈盡的情況下,面對日偽軍逼降,女戰士們誓死不屈。冷云堅定地對大家說:“同志們,我們是共產黨員、抗聯戰士,寧死也不做俘虜!為祖國的解放而戰死,是我們最大的光榮!”她們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高唱著《國際歌》,集體沉江,壯烈殉國。犧牲時,她們年齡最大的冷云23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 歷史之河,永不停歇。30年前,為弘揚八女英烈精神,在牡丹江市江濱公園,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群雕拔地而起,成為這個城市的“紅色地標”。 幾年前,在牡丹江市林口縣,銘刻著“八女英魂,光照千秋”的“八女投江”紀念碑旁,“八女投江遺址紀念館”正式開放。如今,紀念館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和抗聯史料研究展示中心,每年接待參觀者10余萬人次。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