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創作方式避免“從抽象到具體” “除了觀眾印象中的扶貧主題,這部劇想表達更多,它能讓你邊笑邊流淚……”這是1月11日《山海情》媒體看片會現場大多數人達成的“觀后共識”。《山海情》以展現東西協作扶貧下的“閩寧模式”為創作命題,不僅僅是在闡述一個地區的物質發展、精神發展歷程,還聚焦放大了其中“人”的故事。對于這個“命題作文”為何能大獲成功,尤勇智告訴記者,最關鍵的是除去心中的“包袱”:“不要總是想著這是一個扶貧劇或者什么劇,我們要展現的就是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這部劇的生活氣息很濃,無論是劇情還是細節都有很高的可信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可以看出,《山海情》制作團隊非常有經驗,已經摸索出一條“做好命題作文”的路,把中國社會重大主題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結合得很巧妙,通過日常生活的細節把大主題反映出來,“從具體入手,超越具體”才能真正打動觀眾。他認為,在創作中應避免“從抽象到具體”的方式,“如果一上來總提醒這是個‘偉大主題’,然后再演繹故事,那樣或多或少會受到束縛,效果會打折扣”。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