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山海情》:牽系閩寧的脫貧夢,貫通東西的中國結
2021-01-31 12:59:14? ?來源:學習強國 責任編輯:柳綠 我來說兩句 |
我的角色眼里有光、心里有夢 (作者:黃軒,系電視劇《山海情》主演) 作為西北籍演員,在大西北拍戲是我一直以來的愿望,而這次拍攝的地點就是在寧夏。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沙塵暴說來就來,每天都吃一嘴沙子,體驗特別真實。這種真實讓我們更自然地融入角色,并與角色產生共情。 這次拍攝讓我認識了許多來自閩寧鎮的扶貧干部,聽他們講述著一個又一個動人的脫貧攻堅、閩寧合作的故事。在他們身上,我對馬得福的認識愈發清晰。馬得福就是千千萬萬個扶貧干部的縮影,他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都是扶貧干部最美的印證。當他第一次聽到“塞上江南”這個詞的時候,一種“信念感”已經油然而生,也正是在這種信念感的驅動下,縱使困難一個接一個,他也從不說放棄;他始終心系涌泉村的父老鄉親;他鍥而不舍,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帶領著村民們克服了一道道難關,將昔日的“干沙灘”建設成了如今的“塞上江南”。這是一個眼里有光、心中有夢的人物。 作為文藝工作者,有機會參與到脫貧攻堅題材劇的創作之中,讓更多觀眾看到和了解扶貧事業的偉大,是我的榮幸,也是作為演員的一種社會責任。未來,我希望可以演繹更多優秀作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尊重藝術規律 壯大主流聲音 (作者:仲呈祥,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山海情》的成功昭示了我們黨領導文藝實現題材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創作生產力諸因素編、導、演、攝、錄、美、音人才的優化組合的成功之道。《山海情》實現了扶貧題材乃至新農村建設題材的新呈現。它有獨到的藝術眼光,深入的內容開掘,不僅表現了“扶貧先扶志”的精神,也呈現了教育扶貧、科技扶貧以及兩省聯合扶貧等內容。這部劇雖然只有23集的體量,卻以不大的篇幅寫出了厚重的文化內涵,兼具精神高度和藝術價值。 最近電視熒屏上刮起了一股現實主義創作風潮。從《裝臺》《大江大河2》到《山海情》,它們反復驗證了一條真理,即現實主義創作具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這里所說的現實主義不僅是一種創作方法,更是一種創作精神。現實主義文藝作品描寫現實生活,越濃郁越好。這就要求創作者尊重藝術規律,從現實出發,不渲染苦難,不回避艱難險阻,也不美飾生活,而是直面人生,開拓未來,給人帶來光明和希望?!渡胶G椤泛芎玫貓绦辛诉@條創作理念,為相關影視創作積累了寶貴的創作經驗。 任何一部作品,哪怕是再優秀的作品播出之后,網上總會有些不同的聲音。文藝評論的作用就是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所以,我們要理直氣壯地壯大主流聲音,科學、正確、全面地引導藝術評論。主流評論的聲音一定要強,壓住那些雜音,為創作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真實再現脫貧攻堅的艱難曲折 (作者:王一川,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山海情》的開頭撲面而來的是一幅幅橙黃色的西北風俗畫。全劇整體構圖以黃色為基調,既貼近西北戈壁沙漠的地理景觀,又能喚起類似印象派繪畫般的藝術體驗。作品所選用的音樂以激昂奮進為主旋律,配以陜西方言,再加上老中青幾代演員的出色表演,這些元素的調配共同渲染出一種為創建美麗家園而艱苦奮斗的情感氛圍。 正是依托這種氛圍,一個個仿佛從這片黃土地上生長出來的好故事被講述出來。觀眾仿佛被帶回到20世紀90年代,目睹了村民們如何從“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貧困山區涌泉村搬遷到戈壁灘吊莊,上演了一出出悲喜交加的人生戲劇。先是居民們不愿搬遷,也有已經答應搬遷的發現戈壁灘幾乎同樣難以生存后反悔逃回。走還是不走,居民們一再遭遇生存問題的困擾。吊莊移民后,靠什么維持日常生計以及用水用電等生活設施問題,又時時困擾著居民們。種蘑菇、賣蘑菇、阻攔棄學打工潮、整體搬遷動員會等故事就這樣冒出來了。正是通過這一個個實在而又感人的故事,易地整體搬遷的艱難曲折性被真實再現出來。特別是其中村民們真實的生活情狀、微妙的情感波瀾被敘述得帶有懸念,富有情味,對觀眾具有吸引力。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