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福建山區沿海發展不平衡問題,1998年,福建提出“推進山海協作,在發展中努力縮小山區和沿海地區之間差距”,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高全省的綜合實力。多年來,福建持續推進山海協作,通過產業協作、資金幫扶、人才交流、智力支持、鄉鎮結對等方式,細化協作幫扶措施,助力區域協調發展,譜寫了一曲守望相助,共奔小康的動人樂章。今年,福建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摘帽”,扶貧開發取得階段性明顯成效。
“結對子”共建產業園區 推進幫扶“造血”
泉州晉江市地處沿海開放前沿,是福建省民營經濟最發達的縣域經濟體,匯聚了眾多產業集群。龍巖長汀縣地處福建西部山區,是著名的中國革命圣地,古田會址就坐落于此,一度是有名的“農業大縣、工業弱縣、財政窮縣”。
2012年,福建在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的實施意見中,首次明確了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長汀縣列入其中。
山海差距始終是福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必須面對的一道“坎”。
當年,福建出臺《關于深化山海協作的八條意見》,確定23個扶貧重點縣作為福建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主戰場, 建立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和23個沿海縣(市、區)的對口幫扶關系,幫扶縣(市、區)每年要安排一定數額的財政資金無償支持被幫扶縣。幫扶縣(市、區)轄區內的每個國家級、省級開發區都要與被幫扶縣的開發區開展聯合招商。
也就是在這一年,晉江和長汀牽上了手,兩地超越地理空間,開啟山海協作之路,走出了一條新時代精準扶貧、共同富裕之路。
《意見》在推進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區方面:支持山區市、縣(區)在沿海地區設立符合當地產業發展布局、集約程度和投資強度比較高的共建產業園區,沿海市、縣(區)在山區設立富有特色、有效利用當地資源的共建產業園區。
為了更好把“海”邊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與“山”里的生態、資源、勞動力等優勢有機結合起來,2012年7月,晉江(長汀)工業園區掛牌成立,是首批福建省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區。園區成立以來,晉江、長汀兩地投入共建資金約5億元,其中,晉江約1.56億元,規劃建設面積1.5萬畝。截至目前,園區共入駐企業3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2家,僅2019年一年,園區就近吸納了1600多人就業,為長汀人創造了更多“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成為山海協作從幫扶“輸血”到“造血”強本的典型。
自山海協作以來,晉江市提供資金、技術、招商資源支持,重點發展長汀縣高端紡織、農副產品深加工,同時,積極鼓勵企業參與“山海協作”。目前,晉江籍企業家在長汀投資企業超百家,涉及紡織、皮革、機械、食品等10多個行業。
福建盼盼公司是晉安的一家知名食品企業,早在2004年盼盼就響應山海協作的號召來籌建長汀盼盼公司。盼盼充分利用沿海技術、理念、資金優勢,支持蘇區老區建設發展,而長汀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充足勞動力,為企業在當地發展提供了優質條件。“得益于龍巖市和長汀縣兩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盼盼在長汀發展很好。”長汀盼盼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蓋桂林說,目前長汀盼盼二廠已順利投產,今年疫情期間,公司還實現產值翻番,員工也由700人增加到1300多人。
長汀盼盼發展也帶動了周邊農民共同致富,河田鎮的劉美強已經在盼盼工作了11年,他出生于有5個兄弟姐妹的農民家庭,過去靠借錢上學,現在不僅靠自己的雙手資助弟弟完成大學學業,還在縣城買了房子。劉美強說,自己和妻子林英如今能過上小康生活,受益于“山海協作”。盼盼還與長汀縣大同鎮李嶺村、涂坊鎮元坑村開展村企聯建結對,成立盼盼職業培訓學校,免費上門為村民培訓種植技術,并通過訂單、合同等形式進行收購,帶動種植業、禽畜業發展。
山海“奇遇”讓老區蘇區在脫貧奔小康的路上“提了速”:長汀縣GDP和財政收入分別從2012年的126.12億元、10.15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289.75億元、14.44億元,分別增長129.7%、42.3%。在“2019年度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縣(市)和經濟發展十佳縣(市)”榜單中,晉江市再次領跑。作為晉江對口幫扶的龍巖長汀縣,再度在“2019年度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市)”榜單中名列前茅。
今年8月24日,晉江長汀兩地簽訂了新一輪山海協作對口幫扶計劃;互換了生豬保供協議,今后三年,兩地將在招商引資、產銷對接、鄉鎮結對幫扶等方面展開具體合作,兩地繼續攜手,再續前緣,共謀未來發展新篇。
像晉江(長汀)工業園區這樣的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區,福建還有30多個。政和經濟開發區2012年由石獅市和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政和縣共建,已吸引80多家企業建成投產,吸納5000余名工人就業。
政和縣澄源鄉雙新村村民劉木旺,父母長期生病,醫療費用高昂,曾讓一家陷入貧困。走出山區打工賺錢,還是在家照顧父母,一度成為劉木旺的兩難選題。“沒想到現在可以在家門口找到心儀的工作,就地脫貧。”劉木旺笑著說,2016年他在政和經濟開發區找到一份電工工作,不僅每月穩定收入5000元,還能照顧家里人,幾年手里漸漸有了一些積蓄,感覺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山區優勢是資源、勞動力、生態,沿海優勢是資金、技術、人才,雙方在多個方面存在互補性。”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社會扶貧與山海協作處處長陳道清說,山海協作有利于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分工協作格局,通過山海協作,全省樹立了大市場、大流通觀念,山海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正在建成。
人才交流交往 促進均衡發展
為解決山區人才難題,福建省建立了建立省直單位、沿海地區與山區之間的干部雙向交流制度,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和對口幫扶縣開展干部掛職交流,幫助山區改善“造血”功能。
廈門集美與三明清流因山海協作喜結“姻親”,多年來,兩地開展了密集的人才交流。許春成是集美區對口幫扶清流沙蕪鄉的掛職干部,初到任時他對當地缺資金、缺技術、缺企業等山區小鄉發展經濟短板犯了愁,他并沒有急于做鄉鎮日常工作,而是通過與當地領導干部、村民座談和實地調研,為沙蕪謀未來。掛職一個多月,就協調解決困擾鄉里許久的采砂場安置和鐵石新村建設資金問題。
“沙蕪鄉山林、水等生態資源卻很豐富,還有九龍湖、狐貍洞等旅游資源,用習總書記的‘兩山’理論指導發展再合適不過了。”如何把山水資源轉換成資金資源,許春成有了初步想法,他決定先從身邊親朋開始,利用回廈門機會推薦當地溪魚、紅菇、大米等農特產品,并組織廈門的餐飲、食品、旅游企業到沙蕪實地考察,為漸漸找到了發展找到了新突破口。
今年來,集美和清流兩地持續深化干部人才交流。互派干部掛職,清流選派2名鄉鎮干部到集美掛職交流,集美選派7名干部到清流掛職交流。同時,加大教育、醫療、社工等領域人才交流力度,共同制定《2020年度對口幫扶清流縣教育工作計劃》,開展“停課不停學,教師共成長”線上研討交流。
沿海干部往山里走,山里的人才也到沿海“取經”。建寧與臺江實施山海協作共建的一對,福州臺江區教育局已與三明市建寧縣教育局簽訂對口協作協議。今年10月,三明建寧中小學4名現任副校、建寧縣教師進修學校2名教研員,前往臺江區教師進修學校和福州市寧化小學跟崗,時間長達90天,全面提升教師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臺江區教育局對跟崗學習活動制訂了詳細計劃,不僅隨堂聽課教研,還參與學校德育、家訪等方方面面工作的學習和交流。
建寧縣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廖海成感嘆到,臺江區與建寧縣開展山海協作以來,建寧縣兩萬多名師生通過多渠道、多方式不同程度上也享受到省會中心城區的優質教育資源,師生均受益匪淺。
2018年,福建總結提升推進閩東北、閩西南經濟協作區經驗做法,根據新的形勢特點和條件變化,提出以福州都市區和廈漳泉都市區建設為引擎,加快閩東北、閩西南兩個協同發展區建設,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發展合理分工、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協同保護、試點平臺政策共享,在新起點上進一步形成“雙輪驅動、南北互動、協調推進、統籌發展”的良好格局。高起點、高標準編制發展規劃,實施閩東北、閩西南重大協作項目,全省快速鐵路環線閉合,廈門新機場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石化等產業鏈合作深度拓展,閩江、九龍江等重點跨市流域綜合治理深入推進。
兩年多來的實踐證明,把經濟協作區上升為協同發展區,有利于在更高層面推進城鄉統籌、山海聯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有利于更好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注重差異化發展,防止同質化無序競爭。
(資料來源:東南網記者盧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