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網絡問政”網聚政情民意正能量
2013-12-25 10:28? ?來源: 責任編輯:黃水來 黃水來 |
分享到:
|
河池日報訊 市委書記、市長批示回復網友一口氣問出的13個問題;在媒體公開“市委書記信箱”回復網友來信;市委書記面對面與網友座談,共話核桃產業發展……今年,河池讓網絡“參政形式”在執政新風中,愈顯生命力。 與時俱進的執政理念中,河池市領導帶頭“觸網”,走群眾路線,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讓以往閉合的決策系統和執政方式,打開一條流入民意活水的口子。 市領導的直接參與,“網絡問政”從一個時髦名詞成為各級各部門的一個常規性舉措,在全市上下由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催生的河池“網絡問政”專區,已有792個實名上網單位和部門入駐,回復網友咨詢、建議、投訴等超過6000條,解決問題4500個,成了輿論監督的寵兒;在拓寬民意渠道的同時,也為黨委、政府的科學、民主決策打下了基礎,被網友贊為“網民心中不下班的陽光政府”。 網絡監督推動執政理念轉變 一起起事件通過網絡監督的快速通道,從撲朔迷離到迅速進入實情調查和解決問題,展示出了網絡監督的特有力量,也極大地考驗著黨委、政府執政能力,推動著執政理念的轉變。 河池日報通過“輿論監督臺”專欄披露城區江北西路剛建成就出現大面積開裂,市委書記黃世勇在看到報道后當即批示:“450萬元被這‘短命工程’無情吞噬,巨額的人民血汗錢白白流失,十分痛心!”,并要求相關部門給市民一個滿意答復。隨后,相關部門立即開展整改,對工作不實、執行不力、意識不強的負責人進行問責。書記的親筆批示在網上公布后,網友跟帖上千條,紛紛“贊”、“頂”。 東江收費站幾時能拆?汽車總站何時能搬?市中心人行天橋是否能建……網友“誠而不忠”在網站論壇一連向市領導問出13個“麻辣意見”。 “網民反映的問題,務必盡快解決。”黃世勇書記和何辛幸市長當即作出批示,組織市直相關部門專題研究,并在河池網“網絡問政”專區一一回復,跟蹤問效,確保問題及時解決。 “撤銷收費站屬自治區層面解決的問題,市領導多次帶隊到相關部門要求撤銷,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多次向自治區‘兩會’提交建議和議案,目前自治區正組織有關部門研究解決。”“城西和城東的一級客運站項目正在建設,建成后,客運車輛不再進入總站,市區交通擁堵狀況將有效緩解。”“相關部門已多次討論研究市城區建人行天橋事宜,編制了建設《規劃》,待專家評審后即可實施。”很快,相關部門對問題的解決給予了詳細回復。 “大搞核桃種植是不是追求政績、缺乏論證;核桃如不掛果,官員問不問責……”網友針對河池發展核桃產業的討論帖子集中出現后,市領導誠心納諫,主動召集網友實地調查,并邀請網友面對面座談,聽意見、解問題,回應民眾猜疑,讓網民參與監督黨委、政府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建設執行情況。 “網友您好!您在‘市委書記信箱’上反映的大化瑤族自治縣廣福修理廠噪音及空氣污染問題,經核查,現答復如下:廣福修理廠已于2013年6月底建成新廠房并遷至營業。”這是今年在媒體公開的50多條“書記信箱”辦復情況中的一個。黃世勇書記自去年公開個人信箱以來,廣泛接受建言獻策,了解社情民意、為群眾排憂解難,其專帖點擊總量已突破19萬人次。 一系列生動的實例有力說明了,在陽光、公開、透明的網絡監督之下,“負面消息”不再是洪水猛獸,而是變堵為導,讓公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越來越理性、有序,越來越充滿正能量。 時至今日,“網絡問政”的興起,正悄然改變著河池的政治生活常態,民意、民情搭乘著“網參”直通車,上達通暢,這不僅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也成為黨委、政府與公眾良性互動,推動河池民主政治建設的一把利器。 聽真言解民意聚民心惠民生 反映問題,不知道找哪個部門?沒關系,進入“網絡問政”平臺,鼠標一點,全市11個縣(市、區),各級各部門的工作職責一目了然。就算“進錯門”,問題也會有專人以回帖方式,轉給相關部門,不用來回折騰跑斷腿,過程透明,所有網民都可以當監督員。 “村中的這條高壓線,距離民房不到2米,曾有村民觸電身亡,安全隱患已有多年,請政府部門幫助處理。”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懷群鎮卡馬移民新村村民在“網絡問政”發帖后,不到10分鐘,市政府即回復辦理。 隨后,羅城縣主要領導召集相關職能部門深入新村現場辦公,當地鎮黨委、政府通過媒體公開承諾,限期“制服”危害村民安全的“電老虎”。如今,電網改造徹底消除了安全隱患,政府在解決這一問題的同時,通過深入基層廣泛傾聽群眾訴求,又先后完成了排污溝、水泥路、防洪堤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提升村民幸福指數,讓新村面貌煥然一新。 村民廖昭福深有感觸地說:“想不到,小鼠標也能解決大問題”。 “撬動問題的杠桿是網絡,力量來自黨委、政府踐行群眾路線的堅定決心。”網友評論說,在虛擬的網絡世界,群眾和領導干部雖然見不到對方,卻能實現平等的“面對面”對話,進而促進現實問題的解決,這正是黨委、政府聽真言、解民意的具體體現。 “150多名農民工在南丹修建芒場至蠻降公路后,被建筑公司拖欠工錢140多萬元,求助政府幫追討。”網友“工人聯盟”在“網絡問政”專區發帖反映問題后,政府相關部門立即介入,輾轉欽州、南寧、河池3市找到公司負責人,本報記者同時進行全程跟蹤采訪,經過歷時1年的不懈努力,最終幫助農民工領回了全部工錢。“要不是政府給我們農民工撐腰,這血汗錢恐怕就打水漂了。”農民工秀坤感激地說。 “用真情,是踐行群眾路線的靈魂,不僅能積極幫助群眾協調解決困難,也有利于增進干部群眾之間的相互了解、理解和諒解。”市公安局干警蘇波說。 “虛擬的網絡,通過黨員干部的真情,變成了干群之間實實在在的連心橋。”市人社局干部韋瑋說。 動真格轉作風見真改牢制度 “最近領導訓話,誰讓局里上論壇,就讓誰回家種紅薯!現在有關部門辦事時都格外認真負責,讓群眾滿意,也讓網民滿意!”網友在河池論壇的這句玩笑,在河池踐行群眾路線的實際中卻是動真格舉措。 “河池民族中學至長排公路改擴建工程施工緩慢,道路上遍布粉塵,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不便。”網友發帖反映問題后,半個多月未見相關部門回復。 決不能讓網友吃“閉門羹”!19天后,市干部執行力提升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核實,在媒體和網絡上就公路管理部門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重視不夠、反應遲緩、落實不力等進行通報批評,并要求各級各部門引以為戒,高度關注群眾訴求,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 “網絡問政,是轉變作風、提高執行力的重要途徑。”市委常委、秘書長黃光華說,為確保群眾呼聲“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對于回復不及時的職能部門都要通報批評,決不留情。 河池市在不斷完善“網絡問政”的長效機制中,通過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掃除工作中的形式主義。今年,又新發布了《河池市網絡問政工作管理辦法(試行)》,突出對網民留言的跟蹤反饋,每月都通報網民留言回復辦結情況,及時在媒體公布,接受社會監督。此外,明確將網絡問政工作納入對各縣(市、區)和各部門的績效考評范圍,這標志著河池建立長效機制,保障網絡問政成為今后施政的實招。 “網絡問政”這條灑滿陽光的民心通道,一頭連著群眾,一頭連著黨委、政府,既“架天線”,又“接地氣”,這正是河池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動體現,讓黨和政府與群眾的心貼得更近。(河池日報記者 權晟) |
相關閱讀:
- [ 12-24]民間網絡問政 句句不失犀利
- [ 12-20]溫綈瀾:加大網絡問政力度 讓參政議政更加透明化
- [ 12-18]臨海市公安局微信平臺創新網絡問政模式
- [ 12-17]微博成網絡問政新寵 全國首個紀檢監察微博群壯大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