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態省到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綠色發展 根深葉茂
東南網5月4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吳毓健 方煒杭 潘園園 鄭璜)
這里的山很綠。森林覆蓋率高達65.95%,已連續多年領跑全國;
這里的水很清。12條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97.8%,Ⅰ-Ⅲ類水質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0個百分點;
這里的空氣可以任性深呼吸。所有設區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3.5個百分點,廈門、福州分別位居2015年全國74個主要城市“氣質”最佳第二、六名;
這里的人長壽。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人口平均預期壽命75.8歲,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03歲;
……
這就是福建,美麗而又清新,全國首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自20世紀初提出生態省建設戰略構想,到2014年被國家批準為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福建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傳承接力,先行先試。
綠色理念 融入血液
“任何形式的開發利用都要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進行”
閩山蒼蒼,閩水泱泱。
福建加快發展,應當走一條怎樣的路子?
2000年,世紀之交,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向全省干部群眾發出號召,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強調“任何形式的開發利用都要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進行,使八閩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經濟社會在資源的永續利用中良性發展”。
2001年,省政府成立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習近平親任組長,福建開始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生態保護調查。
2002年7月3日,在五年一次的全省環保大會上,時任省長習近平說:“加快發展不僅要為人民群眾提供日益豐富的物質產品,而且要全面提高生活質量。環境質量作為生活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與經濟增長相適應。”在這次環保大會上,首次明確了生態省建設的工作目標、任務和措施。同年8月,福建被列為全國第一批生態省建設試點省份。
2004年底,經國家環保總局論證批準,《福建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出臺,提出要在20年內,總投資至少達700億元,完成以生態農業、生態效益型工業、生態旅游和綠色消費為基礎的生態效益型經濟等六大體系建設。
從改革開放到世紀之交,盡管福建經濟總量增幅取得年均13%以上的增長,但作為經濟發展的后發之省,到2000年時福建GDP總量仍不足4000億元,財政總收入不到370億元?!耙赃@樣并不算雄厚的實力,卻制定如此龐大的戰略規劃,顯示了福建決策層對于生態建設的遠見卓識?!睍r任福建省社科院院長、曾參與“生態省規劃綱要”設計的嚴正,回眸當年時仍十分感慨。
習近平還親自推動,將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納入省委省政府的為民辦實事項目,每年補助1000萬元,開啟了長汀大規模治山治水的大幕。
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推動和參與福建的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和實踐綠色發展之路;離開福建到中央工作后,習近平依然對福建生態文明建設進程高度關注。
2010年9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來閩考察時指出:“福建森林覆蓋率全國最高,要把福建的生態環境保護好,讓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城市美好的環境?!?/p>
2011年底和2012年初,習近平兩次就正處在重要節點上的長汀水土流失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進則全勝,不進則退?!?/p>
2012年3月,在京看望參加全國兩會的福建代表團時,習近平再次殷切囑咐:“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p>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調研,深切寄望福建干部群眾“抓住機遇,著力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努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牢記囑托,砥礪前行。在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的征途上,八閩大地綠意盎然,綠色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蔚然成風。
綠色發展 先行先試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色,是發展的最亮底色。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
對于福建而言,生態環境質量要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又要盡早縮小與東部發達省份的發展差距,保持比全國高一點的有質量有效益的速度,這意味著,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和難度加大。
知之非難,行之惟艱。
愈是艱難,愈要矢志不移,彰顯執政擔當。
“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后,不是美麗福建;殷實小康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同樣不是美麗福建?!备=ㄊ∥瘯浻葯嗳缡钦f。
省委、省政府推出一系列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
2006年4月,省政府下發《關于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全面推進生態省建設。
2010年1月,《福建生態功能區劃》正式實施。
2010年6月,省人大常委會頒布《關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建設生態省成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
2011年7月,省政府下發《福建省“十二五”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專項規劃》。
2011年9月,省政府下發《福建生態省建設“十二五”規劃》。
2013年1月,出臺《福建省主體功能區規劃》。
2015年,出臺《重點流域生態補償辦法》。
2016年4月,出臺《福建省“十三五”生態省專項規劃》,提出要推動形成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好的美麗福建。
推進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意味著超越和揚棄舊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勇于先行先試——
科學規劃,明晰定位。
福建首次將全省國土明晰規劃為優化、重點、限制和禁止四類開發區域,其中占全省2/5的縣(市)和197處區域被列入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接近1/3的全省陸域面積被規劃為全省重點生態功能區。
政績考核,綠色導向。
從2014年起,福建在全國率先對全省34個縣取消了GDP考核,取而代之的是考生態、考農民增收。
不再以GDP增長率論英雄,讓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的武平縣有了選擇的底氣。武平地處閩粵贛交界,森林覆蓋率79.7%。曾有來自國內外15家林木加工企業的代表看中武平的優勢,希望在武平發展林木加工業。經接洽,縣里發現有11家企業屬于能源消耗型,便婉言拒絕。隨后,武平引進了5家符合環保政策的光電企業。短短一年間,一個以正德光電為龍頭,帶動一大批高新技術投資項目的新型顯示和智能終端產業園橫空出世。
生態補償,凝聚合力。
早在2003年,福建就在全國率先啟動了九龍江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試點;2015年,我省出臺《重點流域生態補償辦法》,省級政府每年整合籌集重點流域生態補償金3.1億元,比原先增加1.6倍;今年,我省首次與廣東簽署生態補償協議。兩省共同出資設立2016~2017年汀江—韓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資金,資金額度為4億元,兩省每年各出資1億元。
黨政同責,守住底線。
福建探索環保監管由督企向督政轉變,給地方和部門套上環保“緊箍圈”,抓住污染治理的“牛鼻子”。2010年,在國內率先推行環?!耙粛忞p責”;2014年,建立每季度環保督查會,把各設區市突出環境問題納為省政府季度經濟分析會三項主要議程之一;2015年,建立環保綜合督查制度,每年對各設區市污染整治、減排等存在的問題進行督查,明確整改要求和時限,并上報省政府。同時,提高環保在地方官員績效考核的比重,由原來的2%提升到10%……
今年起,我省率先將市長環保目標責任書升級為書記、市長環保目標責任書。在全省兩會期間,九市一區黨政一把手向省委省政府簽訂環?!败娏顮睢?,在全國率先扛起環?!包h政同責”大旗。同時,我省在全國率先成立由省委書記任組長、省長擔任常務副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
勇于探索,不斷創新,八閩大地始終保持綠色發展的戰略定力。
地處閩北山區的南平,經濟總量雖然多年靠后,仍堅守生態底線,近三年沒有新批一個礦產開發項目,沒有新上一個重化工項目,先后對100多個不符合綠色發展定位的項目叫“?!焙啊安弧?,與此同時,利用生態優勢發展旅游養生、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特色產業,南平地方級財政收入增幅連續四年居全省前三,績效考評連續三年居全省前列,2015年GDP增速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作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福建,交出一份綠色的靚麗答卷?!笆濉逼陂g,全省GDP年均增長10.7%、財政收入翻番的同時,COD(化學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實現“五年連降”,全面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硬任務,萬元GDP排放強度僅為全國一半。
綠色福利 全民共享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調研、重要會議上多次強調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美麗福建,無疑是“百姓富”與“生態美”的完美融合。
牢記總書記囑托,長汀矢志不移治理水土流失,已大見成效。
春和景明,記者看到,長汀縣策武鄉南坑村,一條小溪穿村而過,河水清澈;數千畝山野上,銀杏樹亭亭玉立,與清溪橫翠、屋舍儼然的村落交相輝映。多年前山光、水濁、田瘦、人窮的場景,已淡出人們的視野。
推廣長汀經驗,福建乘勢在全省吹響“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沖鋒號,鞏固水土保持和治理工作如火如荼開展起來,2014年底,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治理任務。
隨著造林綠化力度的加大,“城在林中,家在園中,人在綠中”的美好愿景逐漸成為現實。“十二五”期間,福建植樹造林1665萬畝,比“十一五”期間增長48%。全省累計投入“四綠”工程綠化資金137.67億元,造林544.4萬畝,新增國家森林城市3個,城市建成區森林覆蓋率達30.3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10.8平方米提高到12.76平方米。
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我省推進城市中心區、重點地區、主要干道周邊環境整治,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行動。
順昌縣埔上鎮口前村位于富屯溪畔,316國道穿村而過,過去畜禽散養,村容村貌不佳。借助美麗鄉村建設,村里開始拆危房建新居,綠化美化,臨江的泥土路被改造成極富閩地特色的休閑景觀江濱路。漫步其上,一邊翠竹綠柳,溪水時隱時現;一邊新舊房子和圍墻經簡單的勾勒,仿古風味十足,引來游人絡繹不絕。
美麗鄉村,也帶來了傳統產業升級。
福安市穆云畬族鄉虎頭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投資700多萬元,實施了村容村貌整治和桃園建設,把村莊變成了一個集生態觀光、田園采摘、土特產采購、畬家小吃于一體的美麗畬村。修起了桃文化長廊、兩座跨溪木棧橋、觀景亭、停車場、公廁等,6公里的桃園步行道從村子連到了山上……
看到家鄉的變化,村里的90后阿全從廣州回到虎頭村創業,2014年下半年,他的農家樂宣布開業,除了提供農家菜,還經營糍粑、烏米飯等畬家美食,年收入達一二十萬元。
如今,綠水青山,不僅是展示清新福建的“金名片”,更是百姓增收的“搖錢樹”和“聚寶盆”。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
加快發展,帶來保護生態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的期待,也越來越高。去年底,我省召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再次發出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動員令。
“我們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生態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認識環境保護工作的新變化新挑戰,進一步增強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更加重視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真正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笔∥瘯浻葯嘁幌?,表明了我省堅持綠色發展、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的堅定決心。
“以鞏固拓展生態環境優勢為主線,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做到‘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省長于偉國對牢牢守住生態環保紅線表明堅決態度。
新理念,新實踐,新時代。福建推進綠色發展,正穩步向前,譜寫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