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揭示了社會化大生產各部門間的有機聯系,以及整個經濟結構中某些部分對其余部分的影響,并意識到了局部或部門的危機、波動對于整個經濟的影響。馬克思深刻闡明了在商品生產條件下,要實現再生產的正常進行所涉及的兩大部類平衡問題。這種平衡既包括使用價值的方面,也包括價值的方面;既有相對穩定的簡單再生產分析,也有比較復雜的動態的擴大再生產分析。
運用這一分析方法可以看到,在社會再生產中,兩大部類間若不能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社會再生產就無法在擴大的規模上順利進行,就會產生大的波動和危機。在20世紀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美國金融資本的力量日益增強、活動范圍不斷擴大。正是憑借于此,美國在國內事務和世界事務中的獲利能力和支配地位日益提高。金融業脫離實體經濟的過度膨脹是資本主義制度性弱點和基本矛盾的必然產物,它像一柄雙刃劍,在推進美國經濟快速擴張的同時,也促使這一經濟體和世界經濟產生新的薄弱環節,從而使社會再生產的平衡關系變得不可持續。
那種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只研究金融危機基本制度層面的問題,不研究體制、技術層面問題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把有關國際金融危機體制、技術層面原因的研究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礎上,可以更緊密地把社會再生產的總量關系和結構關系聯系起來,更清楚地說明實體經濟對于虛擬經濟的基礎作用。
虛擬資本積累對于實體資本積累的效率有著巨大影響,它在適應實體資本積累時,可以使市場交易更加方便,從而加速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進程,但它的基礎是實體經濟,是不能脫離實體資本積累而單獨發展的。否則,不僅不能促進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順利進行,而且還會帶來很多不良后果。因此,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與金融工具創新,使虛擬資本的積累服務于實體資本的積累,保持社會再生產各產業之間的動態平衡,是防范金融危機的重要前提。
三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也對中國經濟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中國經濟化“危”為“機”的根本途徑就在于,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指導,堅定不移地推進科學發展。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賦予其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指針,也是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本指導思想。一年多來,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生動實踐,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制度優勢,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于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關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一系列理論的科學性、正確性。只有在實踐中繼續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特別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才能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
- 2009-12-16福建采納委員建議 助力企業應對金融危機
- 2009-12-15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小 逾四千境外人士在廈就業
- 2009-12-15加拿大應對金融危機的幾個特點
- 2009-12-14習近平會見鳩山由紀夫:中日應著眼后金融危機時代
- 2009-12-13福建引導企業知識產權產業化應對金融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