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專家:我國經濟不利因素釋放完畢
2014-10-15 17:29:07??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實習編輯林萍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中新社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龐無忌)隨著8月份各項經濟數據意料之外的走低,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再度加大,悲觀論卷土重來。對此,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專家宋立15日在京指出,中國經濟基本面的不利因素已經釋放完畢,處于趨穩蓄升的階段。 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當日在中英CFO職業發展2014論壇上指出,近月來經濟數據的低迷主要受到天氣、基數等因素影響,短期經濟下行壓力再次加大,而且這種狀況還會進一步持續。 不過,從中長期來看,宋立指出,中國經濟雖然換擋減速,但經濟不會陡然掉落,受世界經濟波動影響,未來GDP增長可能仍能維持在7%-8%左右。 中國官方也鼓勵將這種變化理解為一種“新常態”,以使民眾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和思維方式。 宋立指出,這種經濟“新常態”并不是一種主觀的狀態,而是發展過程中的客觀情況。從世界各國的狀況來看,90%以上的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之后都會出現減速。這種減速絕大多數都是由全要素生產率下降所致。 一方面,從農業向工業的勞動力再配置進程結束或明顯放緩之后,勞動生產率快速提升的因素不復存在;另一方面與領先的國家水平技術差距縮小之后,導致技術引進的效應下滑。這兩者恰好也是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經濟減速的背后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的變化”,宋立稱,以往以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為動力的經濟增長難以為繼,這也是如今官方力倡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原因。 雖然減速不可避免,但是宋立指出,臺階式減速這種在日本等許多國家出現過的“硬著陸”方式卻需要警惕。從目前的情形看,雖然基本面的不利因素已經釋放完畢,但有利因素的積蓄才剛剛開始,中國能否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仍然難以斷言。 而且世界范圍內大部分的產業都面臨產能過剩,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時間窗口很短暫。企業也面臨著“不能鋪攤子,而必須練內功”的現實挑戰,一般而言“早調整早主動,晚調整則可能被過剩”。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