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志浩 渣打銀行中國區研究主管
中國是世界上收入最不平等的地方之一嗎?有時候真有點這種感覺。上海的街頭,似乎一夜之間冒出很多外鄉的少年,在紅綠燈的間隙,穿梭在擁擠的車流中,向寶馬、奧迪兜售小商品。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似乎就以城市的橋洞為家。在非洲和拉美一些國家的首都,這是司空見慣的景象。而在上海,這種情況在過去是非常少見的。但是,他們的存在仍然令人記起,還有8,000萬中國人生活在國際貧困線之下。在當前經濟低迷的景況下,可想而知,他們的生計將更加艱難。
一種普遍接受的觀點認為,過去30年的經濟增長,是以收入不平等拉大為代價的,尤其是城鄉之間的收入不平等。根據官方數據,中國基尼系數(用于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分析指標)從改革前的0.2-0.25上升到0.45。一些中國學者認為,實際基尼系數可能還要高過這個數字,接近拉美國家的收入差距水平(拉美國際基尼系數一般為0.6-0.7)。第四代領導集體一開始就將城鄉收入差距視為中國最大的問題之一,并一直致力于通過刺激農村地區的內需來扭轉這種失衡局面。
但是,也有學者對這種觀點提出異議。我們將介紹關于中國收入不平等的爭論。
有人說,毛澤東時代是收入平等的時代,真是這樣嗎?在那個時代,農村家庭通過參加集體化農業勞動,根據對集體的貢獻大小(工分)分配得到相應收益。公社醫院和赤腳醫生提供免費的基本醫療保障,實行義務教育。這樣,在同一個村子內部,農民得到大致相同的收入。由于中國南北氣候土地差異很大,耕種高質量土地的農戶的收成就會好于土地貧瘠的農民,所以不同村之間收入差距較大。有人估算,某些村的農業收益是其他一些村的6倍多(當時的數據不足以估算基尼系數,但明顯體現了收入的不平等)。
在毛澤東的時代,大多數城市居民有固定工作。從單位領取工資和勞保(以及分配住房),享受醫療教育等待遇。城市就業者的收入基本相等,不同城市之間的收入差距很低。不過在上世紀50年代,由于禁止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農村地區缺乏工業,全國大部分農副糧食市口被關閉,意味著農村人口整體上比城市人口更為貧窮。據托馬斯·羅斯基估算,這一時期城鄉收入之比已高達5或6倍。
![]() ![]() |
- 2009-04-11泉州醫保已經城鄉全覆蓋 城鎮職工最高可報6萬
- 2009-04-07泉州"門前三包"普遍沒落實 城鄉接合部衛生差
- 2009-04-07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效果顯現
- 2009-03-31統一城鄉教師待遇和統一招聘同樣重要
- 2009-03-31南安試行 城鄉客運公交化
- 2009-03-24福建城鄉規劃方案須批前公示不少于30日
- 2009-03-19“同城同酬” 今年縣區城鄉教師拿錢一樣多
- 2009-03-17福安開展“城鄉聯手創五好”共建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