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決定擴大開放領域,鼓勵外資以并購方式參與內地企業改組改造和兼并重組,并將擴寬外資境內融資渠道。在金融危機還未消散的背景下,如何來看待這一引資新政策呢?
從銀行的儲蓄看,中國目前總體上處于資金過剩,所以,此番鼓勵外資并購,肯定不是沖著資金而去。我認為,目的可能有兩個:一是借此向外界清晰地傳達中國政府奉行開放政策不會因危機而改變,以此和那些借危機搞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相區隔;二是借并購進一步推動中國企業完善治理結構,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近年來,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一些有實力的中國企業紛紛走出去到海外收購,但由于缺乏經驗,包括對國際市場的并購規則不熟悉,交了不少學費;另外,雖然“中國制造”為世界消費者提供了物美價廉的消費品,但畢竟我們在國際市場能夠叫得響的品牌數量有限,大量的產品不過是來料加工或者貼牌生產,缺乏自主創新能力。而跨國公司盡管在危機中受了傷,但畢竟有比較成熟的管理經驗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如果它們還有能力進行對華投資,那么,對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促進內地企業提高技術和研發能力,以及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都是有幫助的。此外,雖然中國總體上處于資金過剩狀態,但在局部地區和行業,也呈現出結構性資金短缺,像中國政府意圖引導外資重點投向的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產業,以及我國西部地區,這些產業不僅需要技術先進,而且其資金需求量也比較。
從并購方式本身來看,相對于過去大量采用綠地投資方式需要大量土地建廠房,并購重組的特點是很少需要擴大土地,只要對現有廠房進行改造,進行管理的提升,產品的變化升級,就可達到投資的目的。因此,在目前土地緊張的情況下,外資投資方式的改變也是十分必要的。事實上,并購重組在中國還有很大的潛力。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2007年全球跨國并購達到了16370億美元,跨國并購數量與跨國投資數量比達到了90%。與之對比,2004年至2008年的5年間,我國外資并購境內企業金額還不到70億美元。這表明,中國外資并購的發展還相對滯后。
- 2009-12-27打破農業外資壟斷須在商言商
- 2009-12-21政府逐利比外資操縱水價更可怕
- 2009-12-13內地券商將與外資平起平坐
- 2009-10-07松綁外資進入房地產業得不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