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模式更需專業醫療服務下沉
www.hxt111.com?2012-08-15 10:06? 武 潔?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家庭醫生”這個概念,最初其實來自醫療服務高度發達的國家,即便是在這些國家,能夠享受“家庭醫生”服務的往往也是高收入階層,最起碼也是中產階級。如此看來,廈門即將推廣“家庭醫生”,而且普通公眾也能享受到“家庭醫生”這樣細致入微的醫療服務,無疑令人期待。 不過,既然是普及型的“家庭醫生”服務模式,自然不可能如同國外一對一“家庭醫生”那樣專業和有針對性。作為發展中國家,發展自身特有的“家庭醫生”體系,讓更多的民眾從中受益,也未嘗不是獨辟蹊徑的創新之舉。 然而,“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的普及,顯然不是說句話這么簡單,而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前提。具體而言,要提供“家庭醫生”式服務,首先當然要為社區配備足夠的“家庭醫生”,即便不必如同國外“家庭醫生”那樣有針對性的向個別家庭和客戶提供專屬化的服務,家庭醫生與服務人群的比例,也同樣需要合理的配置。以當下社區衛生醫療人員及其服務的民眾數量之比來看,要想細致入微的的對所有普通公眾的健康狀況進行跟蹤,不僅是不小的工作量,恐怕更是“不可能”的任務。而假如“家庭醫生”對于公眾健康的跟蹤不夠頻密的話,很難真正意義上發揮“家庭醫生”的功效。 此外,“家庭醫生”服務更多建立在原有社區醫療的基礎上有其合理性,但原有的社區醫療也仍然有其先天弊端,例如社區醫療人才的缺乏、醫療水平的局限。按理來說,“家庭醫生”服務更應由具備相當職業水準的專業化“全科醫生”來提供,否則一旦“家庭醫生”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對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況出現誤判、對慢性病的管理也出現誤導的話,后果不堪設想。 基于上述視點,“家庭醫生”模式要想不流于過場化的“體檢”服務,其實更需在全科醫生培養與專業醫療服務下沉上加大力度。唯此,“家庭醫生”才能真正讓民眾受益,獲得民眾的認同,甚至開辟出一條中國式“家庭醫生”服務的創新之路。(武潔 醫生)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26]德國醫療體系兩極分化 看病難漸成社會問題
- [ 08-09]私人醫生涌現 恐加劇醫療不公
- [ 12-14]荷蘭兩主持人將自己臀部肉割下 欲在節目中吃掉
- [ 11-30]美國加州監獄人滿為患 杰克遜醫生刑期或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