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熱播,不僅讓吃貨們口水直流,而其中高大上的解說詞也讓網友爭相效仿。食材、饋贈、味道、鄉愁,片中經常出現的這些關鍵詞開始深入人心,一股新的“舌尖體”在網絡爆紅,引發造句熱潮。(5月18日《中國青年報》) 近年來,“甄嬛體”等各種網絡文體層出不窮。互聯網上各種新銳文體你方唱罷我登場,“舌尖體”不是第一個,肯定也不是最后一個。只不過這一次,又和以往有所不同——它不再是一場簡單的填詞造句狂歡。這一變體既沒有背離常規語言,也不是批駁傳統文化的異類。 網友的模仿調侃,多多少少是被“說辭”的魅力所折服,受到了既有厚度也有韻律的美妙的感染。試想,當“瓜子,無疑是太陽和向日葵的愛情結晶,唇齒與手指的默契配合,讓這溫暖熱情的果仁瞬間迸出又隨即粉碎,只留下質樸的香氣和空虛的果殼……”一出,誰人不心動?假如換做大白話鋪滿銀幕,該是多么無趣!不可否認,與聽了讓人“有想撞墻沖動”的“瓊瑤體”,代表“回車鍵里出官詩”時代的“羊羔體”,嗲不死你嘔死你的“蜜糖體”,酷似老外說漢語說不利落的“梨花體”等過于肉麻、簡單地模仿和過分矯情、無病呻吟的話語臺詞相比,舌尖體的文化底蘊更強,能給人帶來文字的藝術享受。 實際上,在語言的規范性上,解說詞和網絡體還是在常規語言的邏輯體系里運行的,并沒有幻化出多少新奇的詞匯,且一般都能獨立成章。只是,辭藻的華麗展現的不是對母語的惡搞和污染,而是對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這也正是是漢語語言言藝術的魅力與生機的表現。 其次,食材、饋贈、味道、鄉愁等關鍵詞不僅是中國吃文化里的精髓,也是傳統家文化的內核。盡管對解說詞“太矯情”、“少了美食,多了內心戲”、“太跑題”等評論不絕于耳,指出臺詞有煽情和過度解讀之嫌,但誰也不能否認,這種解說不再是單純的情感宣泄,爭奪博君一笑的快感。用情感紐帶串聯起同一文化場域內的心理共鳴和身份認同,文字充當了承載文化、潛藏審美的容器,“舌尖體”已遠非用只是一場流行的文字游戲。 誠然,網絡流行語總會因為時間的磨蝕而削弱其新鮮感和生命力,也許 “舌尖體”的命運同樣只是曇花一現,但作為一種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交融反映,其依然代表著母語青春的魅力,堅守著文字本應有的純潔高雅。即使人們的熱情過了,它也依然會是一闋文字的精品。我們不妨以之作為優秀的行文范本,在不動聲色的流暢間,體味驚心動魄的文化進程。 |
相關閱讀:
- [ 05-18]“舌尖2”版權已銷往多個國家 第5集展現火鍋盛宴
- [ 05-18]《舌尖2》第五集被贊: 美食與情懷結合完美
- [ 05-13]“真誠的”紀錄片與食物同樣重要
- [ 05-12]《舌尖2》第4集遭批:美食太少,三觀不正
- [ 05-12]"舌尖2"屢陷爭議 陳曉卿:不記錄故事對不起良心
- [ 05-10]《舌尖2》回應外媒質疑:國際化紀錄片
- [ 05-05]紀錄片也能唱好“生意經”
- [ 04-23]離開了故事美食片遲早腐爛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