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懷遠縣古城鄉廟荒村,上千名村民都姓“钅且”(音同“池”),因為這個字在電腦上打不出來,廟荒村有個“習俗”,都是妻子掌管家里財產,銀行卡、房產證什么的都歸到女人名下。這個怪姓本應寫作“鉏”,近千村民集體要求改字,據推測鉏姓為春秋時忠臣鉏麋之后。(7月7日《安徽商報》) 在電腦普及、辦公自動化的今天,如果姓氏電腦上打不出來,給人們帶來的不便和煩惱,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在“鉏”字簡化成“钅且”后,由于電腦上打不出來,導致安徽蚌埠上千“鉏”姓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只能以“有名無姓”的尷尬身份出現。 當然,不是“鉏”姓家族“陰盛陽衰”,實在是因為“钅且”字在電腦上打不出來,使這些“钅且”姓戶主們難辦事,甚至辦不了事。比如,不僅辦證、買火車票受阻,孩子的學業也受影響,今年參加高考的“钅且”正正,準考證上就只有名字,而沒有姓,不知是否會影響到高校錄取工作。盡管有的村民將“钅且”姓改回“鉏”,但僅限于身份證和戶口本,問題仍然沒有根本解決。 再者,將“钅且”姓改回“鉏”,等于是把今天的簡化字推倒重來,再去推廣繁體字,顯得逆流而行。事實上,不僅是“钅且”字,還有許多簡化字電腦上也打不出來,是不是都“重歸繁體”呢?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文字僅僅是一個信息的載體,能夠準確書寫表達即可,文字簡化是文字改革和進化的發展潮流和方向,簡體字書寫方便并且已經使用了幾十年,早已經成為大眾的主流書寫文字。 因此,不僅文字要堅持簡化,公共服務也應“刪繁就簡”。首先,不能讓文字簡化影響到百姓的工作和生活。漢字也要發展,也要與時俱進,同時,漢字要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要求,實現與網絡文化的融合和對接,把以電腦為紐帶的信息技術整合到漢字簡化工作中,即將簡化字及時錄入到電腦程序。這一點必須引起漢字研究和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公共服務部門,應從維護群眾利益的角度考慮,遇到電腦打不出來的字或姓,應進行技術化處理,不能讓辦事群眾“有名無姓”。 |
相關閱讀:
- [ 07-04]公共服務購買腐敗中的“舊病”與“新愁”
- [ 07-03]公共服務尋租源于市場經濟的缺位
- [ 05-28]大數據時代 呼喚公共服務創新
- [ 04-28]“紙條姐”也暴露公共服務短板
- [ 04-17]公共服務不該自生自滅
- [ 02-14]“放學后看護”可納入公共服務
- [ 02-12]公共服務需要給“走累的群眾歇歇腳”
- [ 02-08]養老并軌打破公共服務城鄉二元制度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