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食品中出現了發霉食品,其中的發霉面包由某企業生產,理應追查該企業的責任。但是,從常理上講,企業一般不可能有意生產發霉面包。因而,這些面包更可能是因多次運輸,而導致產品包裝破裂漏氣,最終引發霉變。也正因如此,廠家才在產品外包裝上,特別注明:“若產品漏氣、霉變請勿食用,到當地零售店更換。” 其實,即使是該企業生產了發霉的面包,災民收到發霉食品也不能只責怪企業。畢竟,救災食品在采購過程中,在運輸和發放過程中,必須經過一道道的程序與手續。那么,采購這批食品時為什么不進行抽查?為什么不請當地食品監督部門進行檢測后再做采購?在把食品運到災區前,為什么不抽查檢驗食品質量? 筆者以為,只要相關程序走到位,災民或許就不會收到這些發霉食品。可見,他們采購和發放救災食品的程序與手續過于粗糙簡單,著實經不起災難的檢驗。其背后暴露出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嚴重失職。可不管是某工作人員的失職,還是救災程序與手續的失職,都將讓發霉的食品傷了民心! 查罰霉食品并不難,難的是不能因為出現了發霉食品,就只追查生產企業了事;否則,容易讓民眾感到,這是在抓小放大、轉移視線。畢竟,雞蛋有問題,我們可以不買,即使買了,打開時發現確實有問題,我們還可以不吃。道理是相通的。即使采購回來了“發霉食品”,在發送給災民前,只要抽查一箱看一看,就可以避免發霉食品傷災民事件的發生。問題是,相關部門該做的沒有做到位,難道自己不該負主責嗎? |
相關閱讀:
- [ 07-23]霉面包警示救災須專業
- [ 07-22]給災民“發霉面包”是怎樣的失誤
- [ 05-03]賑災物資發霉是否僅此一例
- [ 05-02]監管“變質”才有面包“發霉”
- [ 04-27]“發霉面包變營養餐”有多少內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