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發現,各地食品溯源體系標準不一,由企業自建的食品溯源平臺缺乏監管,變相衍生出了借助溯源碼魚目混珠、以次充好的亂象。有的食品張冠李戴,亂貼追溯碼;部分原產地品牌的溯源碼,變成了企業牟利工具;消費者能查到的溯源信息也參差不齊。(6月23日《新京報》) 食品安全溯源體系,是指在食品產供銷的各個環節(包括種植養殖、生產、流通以及銷售與餐飲服務等)中,食品質量安全及其相關信息能夠被順向追蹤(生產源頭—消費終端)或者逆向回溯(消費終端—生產源頭),從而使食品的整個生產經營活動始終處于有效監控之中。再說通俗一點,就是使每一份食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證”,供消費者查詢溯源,從而確保食品的安全放心。 該體系最早是1997年歐盟為應對“瘋牛病”問題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起來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有兩個突出的特點:其一,監管的同步介入,即政府監管部門對生產各個環節進行監控,保證生產過程的安全,監管是溯源體系的一部分;其二,是監管的信息化,可稱得上“互聯網+食品安全監管”,這些監管信息構成溯源碼的內核,而溯源碼僅僅只是作為食品身份備查的憑證,是鑰匙罷了。 當下,食品溯源亂象之所以層出不窮,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監管與生產兩張皮,溯源淪為了一場“貼標簽”的游戲。再說準確一點,就是食品溯源體系建設,游離在監管之外,政府的責任推給了企業。打個比方,就像每個人辦理身份證一樣,都應該向公安機關登記,確認相關信息,并建立數據庫,然后發證,這是權威機構的證明。然而,當前的食品溯源平臺由企業自建,還缺乏監管,這就好比每個人可以自己給自己制作身份證一樣,必然會出現種種造假的亂象。這些年,倒在“被套牌”的原產地品牌還少嗎?如五常大米,正宗的產量不到市場商品的10%。其它都是“套牌”企業自己給自己貼溯源碼,自己建設信息平臺,造假誰不會? 食品溯源亂象折射監管脫節。食品溯源體系本質是食品安全生產與監管的信息化,而不是溯源的“標簽化”。食品企業或者生產者,每個批次的產品,采用什么原料、運用什么工藝、用的什么品牌、誰檢測的等,相關信息所采集的數據,應當報送監管機構確認和備案,由監管機構提供溯源碼的查詢信息,形成“生產—監管—市場”的信息數據鏈,監管起到介入與過濾作用。試想如果如此,那些假冒名牌、以次充好的企業,怎敢渾水摸魚? 建立食品溯源體系,政府應加大投入并發揮主導作用,一方面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食品溯源信息平臺,實現食品安全監管信息的同步采集與查詢提供;另一方面加強食品生產過程的監管,健全工作機制,使得監管與生產過程同步,使得溯源制度真正成為食品安全的鐵鎖。 |
相關閱讀:
- [ 06-24]別讓溯源亂象攪渾食品安全
- [ 06-24]“僵尸肉”躥上餐桌拷問食品安全監管
- [ 06-24]不能讓假的食品追溯碼大行其道
- [ 06-24]從內部攻破食品安全問題的堡壘
- [ 06-23]“沒接下架通知”再證食品召回屏障之軟
- [ 06-23]治理食品安全謠言 功夫還在治謠外
- [ 06-19]食品安全宣傳也要教育監管者
- [ 06-19]重獎“吹哨人”是維護食品安全的利器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