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婦聯新聞> 熱點專題> 福建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 要聞
> 正文
我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示熊貓種群演化史
www.hxt111.com?2012-12-19 17:51? ?來源:中國科技網
我來說兩句
最新發現與創新
中國科技網訊 由中科院動物所、華大基因等單位完成的熊貓種群演化史及適應性相關成果,12月17日在《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該研究通過基因組學和群體遺傳學方法描繪出熊貓完整的演化史輪廓,并指出人類活動是造成熊貓瀕危的主要因素。
科學家依據基因組信息研究發現,大約在300萬年前,原始大熊貓的食譜結構從肉食發展為以竹為食,“侏儒型”大熊貓出現。當時溫熱潮濕的環境適合竹林的生長,從而促使大熊貓種群出現了第一次擴張。大約在70萬年前,大熊貓種群數量開始下降,到30萬年前左右,出現了第一次瓶頸。在此期間,中國出現了兩次巨大的更新世冰川作用,寒冷導致體型龐大的巴氏大熊貓替代了“侏儒型”大熊貓。在倒數第二次冰期之后,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又出現了第二次擴張,并且在5萬—3萬年前達到頂峰,其間大湖期溫熱的氣候可能對大熊貓的繁盛起到很大作用,而這一時期高山針葉林是適宜熊貓棲息的環境。在末次冰期最盛期,由于嚴重的高山冰川作用,導致大量的熊貓棲息地喪失,給其種群造成了第二次瓶頸。
對較近時代的研究發現,大約在30萬年前,熊貓種群分化成為秦嶺和非秦嶺兩支。模擬結果顯示,在4萬年前左右,非秦嶺種群擴張了3倍,而秦嶺種群則下降了80%。其后,非秦嶺種群數量逐漸減少,而秦嶺種群則漸趨穩定。大約在2800年前,非秦嶺種群分化成兩個分支,即岷山熊貓和邛崍山—大小相嶺—涼山熊貓,形成了如當前穩定的3個遺傳系。科學家指出,人類活動造成地理隔離,形成很多獨立的小種群,如小相嶺大熊貓,使其長期處于更為危險的境地。(記者 劉傳書)
相關新聞
- 2012-12-19科學家推斷未來現實可能是虛幻的“模擬世界”
- 2012-12-19福州走出的科學家:居里夫人式女杰薩本茂
- 2012-12-18英科學家或找到皮爾當人化石偽造者身份(圖)
- 2012-12-18科學家揭示大型烏賊自殺原因:赤潮毒素使然
- 2012-12-17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洲際導彈總設計師屠守鍔逝世
- 2012-12-17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示熊貓演化史及其適應性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