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庭節約?
“家庭節約不是吃剩飯剩菜,要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全國人大代表羅進說。12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休會,代表們休息,記者在駐地碰到了正準備外出的羅進代表。
一旁的全國人大代表陸春云說:“家庭節約要樹立正確的消費理念。”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認為,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在建設美麗中國中理應發揮積極的作用。
家庭節約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理念
如今,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不是那個“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的時代,大部分人的生活基本實現溫飽,有的比較富裕。因為物質緊缺形成的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面臨著沖擊。
多位人大代表向記者列舉了當下家庭中存在的種種浪費現象,從超市買回很多東西,吃不完就扔掉;過多使用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手提袋;室內空調溫度過高或過低;盲目跟風買名牌服裝……
全國人大代表孫菁有時到朋友家,常會驚訝地發現,偌大的房子燈火通明。“為啥開這么多燈?”孫菁很是心疼地問。“亮點舒服,又花不了多少錢。”朋友的話道出了目前存在的一種較普遍的心理。
“這不是花多少錢的事情,浪費的是社會資源。”孫菁代表告訴記者,資源是社會的,不是個人的。
在全國人大代表、常州工學院副院長張紅看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也隨之增加。減少能源消耗,不僅僅是減少開支,更是資源節約的問題。“我國人口眾多、資源有限,不可能像美國那樣過高耗能的生活。”
“節約和能源消耗之間是一對矛盾。”張紅代表說,如何既不降低生活水平和質量,又能達到節約的目的,首先人們要有節約的意識,需要注意很多生活細節。例如,做飯吃多少做多少,不僅僅在外面要光盤,在家里也要光盤。
多位人大代表認為,節約首先就是不鋪張浪費,按需使用。從家庭中的生活小事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粒糧食。一個個家庭節約的點滴力量匯聚在一起,對美麗中國的建設將產生不可估量的貢獻。
家庭節約有利于凈化社會風氣
在全國人大代表韓建敏看來,家庭節約可不是一件小事。“反對浪費是強國的新風,同時也是富家之道,可以凈化社會風氣,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韓建敏代表進一步解釋道,節儉豐富精神,太享樂會減少人的精神追求,過度追求物質生活會導致精神迷茫。在當下我國基本解決溫飽的情況下,社會要積極倡導節儉的生活,提倡簡單的物質生活,豐富的精神生活,追求詩意的棲居。媒體在這個方面應發揮重要作用。
對當前社會存在的追捧奢侈品的現象,張紅代表認為,相對于中國13億人口的巨大基數,購買奢侈品的人群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不是所有的人都在購買奢侈品。媒體對于奢侈品消費過于關注,也從側面提醒受眾關注奢侈品消費。此外,國內也有非常好的品牌,應鼓勵公眾購買優秀的國產品牌。
張紅代表說,要引導社會公眾形成“不浪費、不攀比,不追求奢侈,從容淡定”的消費心理。拉動內需是為了提高生活水平,但是要有厲行節約的意識,兩者是矛盾統一的。
對于中國特有的獨生子女現象,張紅代表認為,過分寵愛孩子,滿足其所有的物質要求,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應教育孩子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家庭節約需要社會支持
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等環保的生活方式被多位代表提及,一致認為開展家庭節約同樣離不開社會的協助,需要政府制定激勵政策。
孫曉梅代表舉了一個例子,現在家庭試行垃圾分類,但是垃圾運輸時還是會把分好的垃圾放在一起,缺乏社會配套系統。“沒有統一的社會支持系統,在垃圾分類上的家庭節約行為很難真正發揮作用。”
對于垃圾問題,陸春云代表也很困惑,“我國垃圾必須走減量化的道路,但是現在社會系統不配套,危險垃圾都不知道怎么處理。家庭節約需要政策的支持,節約是個系統工程。”
全國人大代表王剛在《關于盡快實施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建議》中提出,垃圾分類不僅對國民素質有要求,更需要政府的決心和推動扶持。他建議由住建部、環保部、發改委聯合出臺管理規定和相應鼓勵政策,由地方市政管理系統牽頭,制定當地垃圾分類化管理的推進時間表,下撥專項費用,通過媒體、環保、環衛、城市管理等多個部門共同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加強指導,齊抓共管,并通過量化指標,納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標中加以考核。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建議,政府可以通過設置水、電、氣等資源合理的價格政策,如設置基數和超過基數的價格,和家庭經濟利益掛鉤,用價格引導家庭厲行節約,“這是很好的辦法。”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家庭節約的能量不可小覷,既需要我們每個人真正貫徹到生活的細節之中,也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和引導。(本報記者 王春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