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熱心公益事業,對社會上的困難家庭能夠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2010年,住在衛前街的70多歲林少清老人身患重病、癱瘓在床,獨生女兒拒絕照顧身患重病的老父。得知這一情況后,陳紅與丈夫商量后,決定擔負起照顧這位身處困境的老人。幫老人聯系醫院進行住院治療,還一天三餐將煮好的飯菜送到醫院給老人吃。老人好轉出院后,陳紅一家又幫忙老人聯系了鼓東街道的養老院,老人每月一千多元的退休費用不夠付養老院的費用,陳紅與家人商量后又幫老人墊付五百多元。每天,陳紅與丈夫張健都會帶上為老人購買的生活必須品去養老院看望老人,與老人拉家常,噓寒問暖。老人洗澡、處理大小便等日常護理的事,陳紅夫婦一起悉心來做,使老人的晚年生活幸福、安閑,用真心換得老人的信任。老人離世后,陳紅與丈夫又為老人操辦了喪事,一家人一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文明和諧家庭的深刻內涵。老人辭世前,熱淚盈眶地拉住張健夫妻倆的手,非常感激他們對他的耐心照顧。在中國社會養老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的今天,這種鄰里間的守望對社會保障系統是一個非常好的彌補。當我們問起對照顧老人這事的理解,陳紅說:“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舉手之勞,積德行善,就會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愛,充滿溫馨。” 注重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深刻懂得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陳紅說:“我們應該把別人的老人也當成自己的父母一樣孝敬。”陳紅身處城市,切身體察城市老年人的現狀,由于相當多的青壯年遠離故鄉務工,有的家庭成了“空巢老人”,有的不僅要自我料理,還要撫育照顧孫輩兒童,一年四季辛苦勞累,尤其是每到傳統的中秋節、重陽節,很多老年人缺少一種親情的關愛,享受不到天倫之樂,心靈上不免產生一些孤獨和寂寞感。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陳紅十分理解老年人的心情,關注老年人的疾苦,為了能使廣大老年人能在重陽節過得高興快樂,近年來一直堅持把本村的老年人請到他家作客。陳紅說:“我把他們請來團聚,能使他們笑一笑,送上我對他們的祝福,我要從多方面努力感召社會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每年春節,陳紅為了表達對附近貧困老黨員和貧困老年人的關愛,不僅要請他們吃團年飯,還要為他們購買花生、瓜子、干貨類的年貨,使廣大城市貧困老人深深感受到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當今社會,不僅有黨和政府的關心照顧,而且還有社會上有仁善之心的人帶來的溫暖和關愛。陳紅,用他的善良和孝心為社會老人的晚年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為慶城社區街坊四鄰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