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廈門翔安有這樣一個家庭,夫妻恩愛、樂善好施、愛崗敬業,他們的眾多子女彼此沒有血緣關系,但個個善良、健康、快樂、好學。他們秉持“讓世界因我而美麗”的家訓,組成家庭志愿服務隊,十年如一日到孤兒院、社區做志愿者獻愛心,傳播正能量。他們的事跡被街坊鄰居傳為美談,成為當地家庭教育的楷模,它就是林東榮郭美守家庭--2015年廈門市“最美家庭”、2016年1月“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入圍者。
愛崗敬業 幫助別人先從幫助身邊的人開始
說起林東榮一家,認識的人紛紛“點贊”,夫妻兩都來自淳樸的農民家庭,父親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父輩的言行舉止培養了他們深深的愛國情懷和忠厚老實、勤勞堅韌、自強不息、勇于擔當的性格。2008年9月,林東榮調到翔安區北部山區的一所農村中學當校長。面對這所管理混亂,輟學率高、單親貧困特殊家庭多,教學質量差,即將面臨兼并的學校,他創新“1+X”大教育模式,多方尋求社會力量支持學校發展,開辦了廈門首家農村初中校園“博愛超市”。和一般博愛超市不同的是,這里的學生必須通過做校園志愿者換取愛心點券,才能到超市兌換物品。超市的運營模式讓學生認識到貧困并不是獲得幫助的理由。學生由原先坐等“受助”變成為得到物品而當志愿者的“自助”,最后為了幫助別人而當志愿者的“助人”,開創了校園學生資助的新模式。博愛超市成立三年來,林東榮多方募得財物50多萬元,資助學生6000多人次。學校的校風、學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新圩中學的辦學質量已經躍居翔安前列;郭美守也是單位的業務骨干、參與組建區會計委派中心,為全區155個單位把好財務關。
用愛感化學生 問題孩子成為他的“干兒子、干女兒”
20年從教生涯中總會遇到一些所謂行為偏差生和失去家庭溫暖的孩子。林東榮經常將這些孩子認作“干兒子”、“干女兒”,經常帶回家里小住,讓他們感受正常家庭的溫暖。對此,妻子郭美守總是全力支持做好“后勤部長”。十年來,叫過“老爸”的孩子已經記不清有多少了。曉侶是林東榮的兒子之一。五年前因為父母離異,就讀初二的他成了一名“問題學生”,翹課輟學、沉迷網絡、早戀、抽煙等。就這樣,林東榮把他“收編”到兒子隊伍中。五年來林老師夫妻倆將曉侶視如親生,每個周末都把他接到家中,用濃濃的親情感化陪伴,以自身的言行影響帶動。如今,高考結束的曉侶被評為“福建省優秀學生干部”,考上了山西太原師范學院。談及未來的路,曉侶說:“我希望將來能帶著自己的小家,和干爸一家一起做志愿者,幫助更多的人。”
十年如一日 慈善路上“全家總動員”
2004年6月,一家由民間組織籌資創辦的孤兒院在翔安成立。該機構主要代養4-14周歲的孤兒或獄犯子女。原本只是抱著“去看看”的心理卻結下了10年的不解之緣,林東榮成了那所兒童院的義務課業輔導老師、行政督導。會計專業的妻子也成了兒童院的財務志愿者,負責兒童院每月的賬務結算,女兒林喬也成了兒童院最小的志愿者。那里成了林老師周末的“家”。 十年來,進出兒童院的孩子一撥又一撥,唯一不變的是林老師輔導孩子的那張課桌,見證著一位志愿者幫助別人,提升自己的點點滴滴。2008年,林東榮組織成立了翔安同心志愿者服務站,發展志愿者600多名,服務范圍遍及翔安區山區海島;2013年,林東榮參加全國考試,取得社會工作師資格,協助成立了同心社工中心和翔安區志愿者聯合會新店社區服務站,開展鄰里守望志愿服務。通過“社工帶志愿者”服務聯動,提升志愿服務影響力、擴大了社會效應,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從10年前的孤身一人,到如今近千人的志愿者團隊,林東榮以小家帶動大家做慈善的義舉成了當地群眾的美談。許多需要幫助的和想要幫助的人都找到了他,他成了一道愛的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