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86歲廈門阿嬤郭秀蓮:愛心綿綿30年 收養10多名棄兒

由于腿傷未愈,郭秀蓮需要由義工照顧。

郭秀蓮、小明鳳和阿羅的合影。
5歲的小明鳳(化名)輕輕地依偎在阿嬤的膝上,嘴里啃著冰棒,眼睛盯著電視上的動畫片,看到精彩處,不時發出咯咯的笑聲,臉上露出兩個淺淺的酒窩。昨日傍晚,這樣的溫馨一幕,發生在思明區西林社52號一座叫洪巖寺的寺廟里。
今年86歲的郭秀蓮老人曾一手建起了這座寺廟,在過去的30年里,她收養了10多名棄兒,現在還有6個“孩子”住在寺廟內,最大的已經46歲,最小的就是小明鳳,今年才5歲。他們都把寺廟當成家,把郭秀蓮當成最親的親人。這座寺廟承載著郭秀蓮的信仰,除了供奉神像外,還有200多座軍人塑像。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懷?這背后有什么樣的故事?昨日,記者采訪到了郭秀蓮和她的家人,為您講述這位老人的傳奇人生。
慈悲胸懷
傾其所有照顧棄兒 30年來不離不棄
洪巖寺位于城中村西林社,主體是一座三層的房子,從外表看,和普通的民房沒什么區別,二樓是郭秀蓮和孩子們起居的地方。
阿羅,是第一個來到寺廟的孩子。那時的他,只有17歲,因為患有精神障礙,經常做出傷害自己的舉動,家里無力撫養,阿羅的父母把他送到寺廟,希望能得到郭秀蓮的幫助。已經有了6名親生子女的郭秀蓮,深知養育子女的艱辛,但她一看到阿羅,就起了惻隱之心,毫不猶豫地把他接了過來。“開始怕他傷害自己,我就把他關起來,他也愿意讓我關。他每天都不吃稀飯,要吃饅頭,我就一天買十個饅頭給他吃。”郭秀蓮說。經過了大約10年的教養,阿羅的精神狀態完全好轉,生活也能自理了。記者見到46歲的阿羅時,他正在寺廟里打掃衛生,見到外人進來,非常有禮貌地打招呼。“我早就把她當成自己的母親了,離不開她。”阿羅說。
5歲的小明鳳,現在已經在上幼兒園了,性格活潑開朗。她把郭秀蓮叫做阿嬤,也是阿嬤一手帶大的,現在每天晚上都和阿嬤一起睡,和阿嬤最親。5年前,出生僅25天的小明鳳被遺棄在路邊,郭秀蓮看到后,眼淚掉了下來,趕緊把襁褓中的小明鳳抱進寺廟。
今年18歲的阿豐(化名),在寺廟里一住就是18年,如今已經長成了一個小帥哥,下學期就要上初三,在寺廟的墻上,還貼著他在學校獲得的獎狀。
郭秀蓮收養的孩子中,還有兩名腦癱兒,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得靠大人護理,但郭秀蓮對他們始終不離不棄。
“過去的30年,她收養了10多名棄兒,大部分都是身體有缺陷的。有的長大成人后,已經在外面成家立業,偶爾也會回來看看老人。”今年56歲的葉麗紅是郭秀蓮的親生女兒,她說:“我母親就是太善良了,我們幾個兄妹孝順她的錢,她自己舍不得花,都用在撫養棄兒上。”據介紹,郭秀蓮在泉州安溪也建了一座寺廟,那里現在還收養著三名棄兒。她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自己的養老金、房租、子女給她的生活費,還有就是廟里的一點香火錢。
今年6月,郭秀蓮不慎摔斷大腿,在醫院住了20多天。住院期間,她每天都掛念著孩子們,尤其是小明鳳,也跟著她住在醫院。如今,郭秀蓮的腿傷未愈,還不能下床行走。
郭秀蓮說,由于年紀越來越大,自己照顧孩子的能力也越來越有限,但孩子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未成年的幾個孩子,以后上戶口、讀書、生活等還會面臨很多困難,希望社會愛心力量能夠提供幫助。
部隊情結
曾開店縫補軍服 一生敬重解放軍
葉麗紅告訴記者,她的母親一生中最敬重的,除了菩薩,就是解放軍。時至今日,郭秀蓮嘴里還常常念著解放軍。
郭秀蓮是廈門本地人,年輕時曾加入部隊,后來因為不識字,又回來了。但是,她的軍人情結一直沒有斷。結婚后,她在西林開了一間裁縫鋪,專門給附近的部隊制作、縫補軍服。那時,廈門剛解放沒多久,因為郭秀蓮的手藝好,而且價格公道,部隊都喜歡把訂單交給她。有一次,一名部隊司務長把衣服送到郭秀蓮的鋪子里縫補,不小心把數萬元的現金落在了口袋里——這些現金,是司務長剛從外面取回來,準備回去給戰士們發津貼的,要是丟了,問題將十分嚴重。郭秀蓮在縫補的過程中,發現了這筆“巨款”,但她一分錢都沒動。那天晚上,她的裁縫鋪大門一直敞開,直到心急如焚的司務長連夜趕到,取回了所有現金。
部隊中有一些新兵家庭困難,郭秀蓮得知后,便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幫新兵寄回老家,補貼他們的家用,免去了新兵的后顧之憂。
據葉麗紅介紹,上世紀50年代初,郭秀蓮認識的一些戰士奔赴抗美援朝戰場,戰爭結束后,有人卻沒回來——他們已經在戰場上壯烈犧牲。懷著對解放軍戰士的感恩和思念,郭秀蓮建了寺廟后,特地請匠人制作了200多座軍人塑像。
(文/記者 吳海奎 圖/見習記者 林銘鴻)

郭秀蓮和她收養的腦癱兒。

小明鳳看到電視上自己的畫面,顯得很興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