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競爭加劇了媽媽的付出 母親負擔過重的事實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關注。 兩年前,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研究員鐘曉慧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她以開展深度訪談的方式對廣州15個家庭的父母和祖輩進行一系列的調查研究,于今年5月,發表了《新社會風險視角下的中國超級媽媽》一文。 “我調查的范圍是依靠家庭親屬網絡照顧孩子的職場媽媽及其家庭。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媽媽確實很辛苦,也很焦慮。”鐘曉慧對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說。 鐘曉慧把研究放在“工作——家庭沖突”的框架來分析。她認為,這種沖突所引起的焦慮首先來自缺時間的基本事實,因為“職場媽媽”的時間難以既用于工作又用于撫育。 其次,焦慮也來自女性對“理想母親”“理想女性”觀念的認同。“在調研中我發現,一方面,沒有人質疑女性外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女性要上班的文化觀念,既來自我國長時間實施的雙職工家庭模式,也有中國市場競爭條件下生長的‘奮斗個體’的精神。”鐘曉慧說,而另一方面,社會仍然認為女性應當以家庭、孩子的安全和成長作為優先考慮。“在這兩種觀念的影響下,現代女性自身認可、接受‘工作和孩子都不能丟’,而一旦做不好,必然會產生焦慮。” 同時,鐘曉慧認為,在現代社會,養育孩子不僅要投入金錢,還要投入時間、精力和情感,更要掌握各類科學的技能和知識。但問題是,“即便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要有一個學習、適應和應對這些知識的過程,這讓媽媽們身心俱疲。” 值得一提的是,鐘曉慧說到的第三點問題,是現代社會出現的一個新問題,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可最近研究的新現象——“母職的經紀人化”。“用教育經紀人來比喻當前的母職,我覺得很形象。孩子在教育市場中被當作一個明星打造項目來經營,母親以‘教育經紀人’式的職業化標準來追求子女的經營業績,發揮著維護信息網絡、了解教育培訓市場產品與目標學校需求、規劃孩子的個性化學習方案與學習時間、親身整合教育資源等一系列功能,最終把孩子向優質的高一級學校推銷出去。”楊可說,“教育的競爭加劇了媽媽對于這種勞動的付出。” 這個研究的出發點來自楊可以及她周圍很多朋友的日常生活。作為一個有工作的母親,她完整地經歷了兒子小升初的籌備與競爭過程。“在帶兒子去參加課外班補習時,我發現,坐在后面的家長大多都是媽媽,或者姥姥奶奶,爸爸很少。” 為了完成這個研究,楊可通過半結構性訪談收集了8個北京城市中產階級家庭的案例。8個家庭中都是母親對孩子教育負主要責任。 “按照近年來的觀察比較,母職經紀人化的現象好像越來越嚴重了。甚至可以說,現在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媽媽的付出之間的相關性已經難以擺脫。”楊可認為,只要有教育競爭存在,只要孩子必須參與這種競爭,媽媽往往就要辛苦地去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