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裁判”也是運動員 電商平臺如何做到自律?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調查發現,電商品控大多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謹慎開放第三方商家。例如蜜芽網,多以自營或者品牌方直供母嬰產品為主。“為了保證正品貨源,奶粉、紙尿褲等敏感品,我們一直沒有對第三方商家開放。”蜜芽相關負責人說,二是與權威機構合作,出具等量級質量認證報告。比如小仙燉,采用國家認證的代碼燕窩,但因內含了高額關稅,價格也相對高昂。而蜜芽則是選擇與檢測機構SGS合作,對旗下母嬰進駐商家進行第三方滾動抽檢,及商家資質審核,嘗試在自有品控團隊之外,增設“防線”。即使平臺本身做好了“裁判”的本職工作,但因自身利益的局限性,也無法做到對假貨進行360度全方位圍堵。驅散母嬰電商市場頭頂的一片片疑云,需要消費者、平臺和監管機構的共同努力。 電商誠信堪憂 消費者維權從何處下手? 令人遺憾的是,據新浪育兒2019數據統計,當消費者在網購母嬰產品遇到質量問題時,近四成的網友表示“忍氣吞聲,生悶氣”,還有三成網友發微博或在朋友圈吐槽出出氣,近七成網友直接放棄了維權。 北京雷石律師事務所民事部主任焦麗麗律師認為,“網購的火爆和誠信問題極速雙升,但配套法律法規相對仍處于滯后狀態”。她指出,一是因為網絡渠道的售假有極強的隱蔽性,查處更是難上加難。二是電商平臺即使實行了先行賠付、智能排查等手段,但它們并非執法機構,對入駐商家的處罰只能是“封禁網店、撤掉商品”,這對售假者來說處罰成本太低,面對高額的利潤誘惑,他們仍繼續擁有欺騙消費者的“原生動力”。 焦麗麗表示,在網購維權中,明確責任主體、訴訟轄區以及有效取證等環節非常重要,尤其在網購母嬰產品時,盡量選擇大型、口碑較好、售后健全的電商平臺。“因為網購雙方無具體書面契約,對解決爭議的方法及售后服務等沒有具體的約定,一旦商品頁面或者店鋪頁面關閉,所有的交易信息便沒了蹤影,消費者在維權時則顯得十分被動。” 焦麗麗建議,消費者在網絡購物時,應注意對商品銷售信息進行截圖備份,并保存與賣家的交易記錄、協商聊天記錄、交易明細等,以便發生交易糾紛時能迅速有效舉證。消費者首先應和商家協商退賠事宜;也可以向該商家依附的網絡交易平臺進行投訴,讓其協助解決糾紛并對店主進行處罰,或向當地消費者協會投訴,由消協出面進行調解;還可以提起民事訴訟,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在此,焦麗麗提醒,不管消費者采取哪種手段維權,證據的保存和收集十分重要。“從開始買東西的時候起,消費者記錄下所有的交易過程。而且要注意,一定要用交易平臺的官方聊天軟件。對購買的商品,如有必要,從拆封時就要進行圖片、錄像記錄。此外,在糾紛協調處理過程中,與商家的手機通話盡量進行錄音,保存潛在證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