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特區湖里攜手東鄉,勠力同心,攻克深度貧困的最后堡壘,讓朵朵希望之花在“地球的肋骨”上綻放。
“群山聚會”、溝壑縱橫,被稱為“地球的肋骨”,在1750條梁峁和3083條溝壑中,散落居住著全縣31萬群眾——距離廈門市湖里區2200多公里的甘肅省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是國家“三區三州”和六盤山片區深度貧困縣。
“隴中苦脊甲天下,東鄉苦脊甲隴中。”惡劣的自然環境長期制約著東鄉縣的發展,使其成為甘肅貧困發生率最高的縣。
貧有所救,弱有眾扶,在國家深化東西部協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聲中,2014年,湖里區與東鄉縣正式“牽手”。
投入幫扶資金改善當地基礎設施,引來企業項目扎根,助力貧困戶就業和產業發展,幫扶銷售扶貧產品,持續予以人才交流支持……在這個甘肅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急東鄉之所需,盡湖里之所能,作為廈門特區發祥地的湖里區調動全方位資源,想方設法幫扶東鄉縣脫貧。
截至目前,東鄉縣“不愁吃、不愁穿”及安全飲水問題已基本解決,住房、教育、醫療等“三保障”工作成效明顯。全縣2013年認定的159個貧困村、10.92萬貧困人口已通過州縣人民政府驗收,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特區湖里攜手東鄉,勠力同心,攻克深度貧困的最后堡壘,讓朵朵希望之花在“地球的肋骨”上綻放。
精準解決民生痛點 助力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從臨夏州政府所在的臨夏市驅車前往東鄉縣,一路平坦暢通。
“路好走了”是如今許多人到東鄉的最直觀感受。從地形上看,東鄉縣境內的六大山梁夾著六條山溝,以縣城鎖南鎮為中心,向周邊呈傘狀延伸開來。山巒起伏,復雜的地形帶來的交通不便,讓這里的人們世代“窮在山溝溝里”。
如今,東鄉縣的路網已大變樣,水泥硬化道路鋪進鄉鎮,鋪到了百姓家門口,在東鄉,到處可見到“湖里力量”給當地帶來的變化——
東鄉縣大樹鄉黃家村里,在湖里區的支援下,寬約3.5米、長約4.2公里的混凝土硬化村社道路,讓村民告別了塵土飛揚、坑坑洼洼的黃土路;在五家鄉,湖里區援建的老莊富民大橋在2015年竣工了,下莊、馬陰等7個村1000多戶村民的日常通行問題得到了解決,將辛苦種出的玉米、土豆拉去集市賣不再是一件難事,年輕人外出務工更便捷了……
來自湖里區的援助資金源源不斷地輸往東鄉,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硬件設施。縣城里,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新樓房組成了一個個易地搬遷安置小區,小區外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一個民族也不能少”的標語十分醒目。湖里區援臨干部、東鄉縣副縣長方均紀說,去年,全縣已幫助9000余名群眾搬出山溝溝,入住縣城南區的集中安置小區。
和看得見的條條馬路、棟棟新房一樣,給東鄉縣百姓帶來幸福感的,還有看不見的水管管網。全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約1350毫米——吃水難曾是東鄉人面對的最窘迫的困境。
精準幫扶解決當地痛點,在廈門市、湖里區的資金支持下,當地投入2400萬元,大規模實施自來水管網改造提升工程,解決了5062戶2.6萬人的供水不穩定問題。“僅去年東鄉就埋了2000多公里長的自來水管,相當于將水管從東鄉接到了廈門。”方均紀介紹。
“以前吃水要到溝里拉苦咸水,家里來了客人,‘寧給一個饃、不給一碗水’。”布楞溝村內,60歲的村民馬超激動地說,“現在有了自來水,各方面條件都好了!”辦起了農家樂,他家也迎來了更多新氣象。
目光轉向位于東鄉縣大樹鄉的湖里希望小學,窗外是連綿的山溝,窗內,是敞亮的標準化教室。
這是湖里區在東鄉援建的眾多學校之一。學校在去年10月完成改擴建后,教室、籃球場等場地設施煥然一新,湖里區還發動轄區民營企業億聯網絡,向該學校捐贈了遠程教學設備。借助互聯網,學校和湖里區金安小學等連線,共享了優質教學資源。今年,附近兩村曾就讀于這所小學的6個學生考上了大學,這讓校長劉玉強感到很激動,更充滿信心:“東鄉要脫貧,必須抓教育,沒有知識,脫貧就會斷線。”
據悉,近年來,在廈門市、湖里區的支持下,東鄉縣新建改擴建29所學校,投資2600萬元新建擴建3所鄉鎮衛生院、79所村衛生室,為鄉村配置診療設備,投資3200萬元實施貧困戶危房改造項目189戶,硬化改造提升貧困村道路24公里,實施133個村環境整治項目……
精準幫扶下,“水比油貴、路在崖邊、校在天邊”的東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持續提升造血能力 激發脫貧內生動能
在幫扶東鄉縣的過程中,湖里區著重推動產業扶貧,在資金幫扶的同時,“授人以漁”,助力當地斬斷貧根。
東鄉縣美佳雨具扶貧車間里,180多名工人嫻熟地組裝雨傘,車間一派繁忙景象。一把把新制成的雨傘被逐一打開檢查,猶如一朵朵各色的鮮花在車間不停綻放。
作為東西協作湖里區援建的項目,這個扶貧車間從2018年10月開工至今已經解決了100多名建檔立卡戶就業。今年28歲的東鄉姑娘馬艾西是第一撥走進車間的工人之一。從靠著幾畝地過生活的困難戶,到走出山溝溝,走進工廠,變身嫻熟的產業工人,馬艾西說,這一步,為全家人踏出了一條幸福路。
“我們家共有6口人,之前家里住著危房,夏天干點農活,冬天下雪了只能在家里蹲著。”馬艾西說,村里通知可以到扶貧車間上班后,她立刻報了名。從一開始的壓根不知道雨傘是如何做的,到現在,馬艾西已經成為熟練工,并被老板提拔為車間的管理人員,每個月能拿3000多元工資。
“我丈夫去成都學手藝,打算以后開個烤肉店,我就在家門口打工,還能照顧到家人,看著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感覺特別幸福。” 在政府的幫助下,馬艾西一家還搬進了全新的安置房,她堅信,“只要我們好好努力,以后肯定能過得更好”!
車間開到家門口,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讓更多貧困戶化身產業工人,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湖里區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牽引助力作用,在當地成立東鄉縣湖里產業運營有限公司、東西協作美佳雨具有限公司、愛福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廈臨中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廈臨湖東箱包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服飾、鞋業、包袋、食用菌等扶貧車間在東鄉多點開花。目前,湖里區共在東鄉縣建成扶貧車間33家,其中今年新增11家,幫助超過千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
在湖里區的支持下,廈門中達集團在東鄉成立的甘肅廈臨中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立足當地特色農產品,開展土豆深加工,并與當地20家大型合作社先后達成戰略合作意向,直接覆蓋貧困戶近3000戶,貧困人口達1.2萬人,從土豆種植到產品生產、銷售、配送等,形成全產業鏈扶貧協作。
今年8月底,廈臨公司東鄉縣達板輕工業園項目正式啟動,項目建成后,將設立合資公司生產加工清真食品,能夠解決150人的就業,年產能約1.5萬噸,實現約2億元的年產值,將有力促進東鄉縣的就業和工業經濟發展……
多年來,通過精心謀劃幫扶重點項目,湖里區因地制宜,在東鄉種下了一個又一個希望的種子,不斷激發當地發展的內生動力,力求對東鄉的幫扶“幫到點上、扶到根上”。
廣泛發動社會力量 全方位強化扶貧成效
不久前,一輛標有微醫“數字流動醫院”的醫療車在東鄉縣翻越重重溝壑,停在了果園鎮陳何村扶貧車間門口。當天,廈門援臨醫療隊的醫生專家為93名村民開展了體檢,并接收問診56人次。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為了破解當地群眾看病難的問題,湖里區借助微醫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在東鄉縣搭建了一個貫通線上線下、覆蓋“縣鄉村”的三級醫療保障網絡。
不僅流動醫院開進了鄉鎮,向當地村民提供體檢義診等服務,平臺還助力當地建設智慧鄉鎮衛生院、智慧村醫務室,為村醫提供遠程培訓,結合“云巡診包”幫助村醫為村民進行電子簽約建檔、慢病隨訪管理等。在東鄉縣人民醫院的遠程會診中心,遇上疑難雜癥的當地患者可通過平臺向各大醫院的專家尋求遠程會診。據了解,截至目前,微醫團隊已為1437人開展健康扶貧體檢,共有逾9430人完成家庭醫生簽約,其中貧困戶2768人,開展219例遠程會診,健康咨詢服務2000余人次。
送資金、引項目、援人才、送服務……近年來,湖里區通過廣泛發動、對接協調,積極引導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助力東鄉,全面發動可利用的資源,為東鄉所用,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寬領域的精準幫扶格局。特別是湖里區著力構建的“縣區結對、鎮街結對、村居結對、村企結對、村社結對”的“五級結對”格局,促使結對攻堅力度進一步加大。
此前,東鄉全縣5個貧困鄉鎮、134個貧困村、10所學校、13所醫院與湖里區街道、社區、企業、社會組織、學校、醫院結對合作,落實幫扶資金2425萬元。
從黨員干部到普通市民,從企業家到各社會組織,湖里區幫扶東鄉步履不停——去年,湖里區先后6次組織同致電子、亨國精機等24家企業,為東鄉縣提供1446個工作崗位,定向招聘東鄉縣貧困勞動力444名,共有1578名建檔立卡戶實現就業。今年疫情期間,湖里區為東鄉縣務工人員提供“點對點”包機接返服務,先后組織3批次包機服務,共接返271名東鄉籍務工人員。
在消費扶貧方面,僅去年一年,湖里區就發動全區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購買東鄉縣牛羊肉、花椒等價值1236萬元的農特產品,超額完成年度消費扶貧任務,帶動增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666人,今年已完成消費扶貧1300余萬元,有力促進當地產業發展……山海同心,更多東西部攜手奔向全面小康的生動故事正在兩地暖心上演。
(來源:福建日報《“地球的肋骨”上開出希望之花——廈門湖里區精準幫扶,助力臨夏東鄉蝶變》記者 楊珊珊 周思明 陳瑜瑾 柳子昂)
(東南網記者吳曉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