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夏兩地文藝界熱議電視劇《山海情》:一部現實主義精品勵志劇
2021-01-19 11:00:14? ?來源:新福建 責任編輯:柳綠 我來說兩句 |
馬克思在他的著作里,簡述了人類生存的兩種狀態,即富裕與貧困。這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大課題。至今依然是個問題。時間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中國共產黨本著初心,本著使命開始用中國的方式探索和解決這一世界性的難題。福建對口幫扶西部寧夏就在那個時期拉開序幕,也由此開始在中國解決絕對貧困的歷史性的問題。電視劇《山海情》就是演繹了這個宏大的歷史事件。 藝術的真實是作品責任。《山海情》隨著播出的時間在觀眾群中產生巨大而積極的社會影響。一部成功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能夠走進觀眾的心靈,真實性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上世紀90年代。寧夏西海固地區貧困的不只是人,不只是貧瘠的土地,更傷痛的應該是文化與文化的絕望。主人翁馬得福的世界從一個個悲傷痛苦開始讓觀眾看到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西部。人們的傷痛深深地印刻在他們一家人,一群人的生活、生存與教育、生存與愛情,生存與創業。被動離開故土到主動走出貧困,各種人生百態如實地呈現給觀眾。以每一個生命的環節來組成一部動人心弦的劇作。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在真實的故事情節中表達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傳遞了那個時代的聲音。他們也曾經用自己的方式來改變,但由于歷史的原因,被破壞的生態沒有讓他們看到希望,于是開始逃離貧困,逃離愛情,逃離絕望。他們走出故土,希望靠自己的奮斗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帶著傳統文化的精神開墾另一個可以維系生存的空間。劇中的吊莊工程就是由政府支持,群眾自愿組成的移民工程。為了擺脫絕對貧困的處境,黨和政府以及當地群眾做出探索,做出努力與奉獻。福建省對口幫扶派出的干部歷經20余年的努力,矢志不渝。我和我的同事是福建對口幫扶寧夏的第一批考察團成員,在省扶貧辦林月嬋的帶領下進入寧夏。因此,劇中所有的情景與人物至今歷歷在目。包括第一批來閩的女工故事我都曾目睹過她們適應的過程。大膽地喊出她們的心聲:賺錢!故事沒有讓觀眾感到世俗,而感到震撼和覺醒。因為,只有這條路才能讓她們擺脫貧困與落后,表達出她們生存意識的覺醒。時間就此證明了她們的選擇與福建的決策是正確的,英明的,成功的。她們寄回去的不只是錢,是一個理念,一個可以影響家人的理念。這個理念就是星火可以燎原。當然,生命存在的地方必然有情感。情感就在這創業的過程中點燃,萌生出新的生活形態。這就是《山海情》具有人性的美感,也就是這美麗的情感故事隨著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觸碰到觀眾的內心世界。在愉悅中看到故事所要證明的歷史,以及意義。他們從貧窮的西海固走到銀川,從銀川的閩寧鎮走到福建,再從福建回到寧夏。他們的精神世界改變了,他們開始再次選擇自己的命運。那些讓他們感動的也被他們感動過的人就這么永遠地留在他們生命的記憶里。那個操著濃濃福建音的干部,沒有高大的形象,憑借著樸實的情感,甚至還因語言的差異鬧出笑話。但他的每一個行為都在講述著福建人的真誠與務實。電視劇真實再現了那個時代的西海固文化,還原了那個中國西部貧困地區的生存狀態。當我們被沉重的故事帶入那個時空時,我們沒有看到悲觀的情緒,每一個人物都從不同的角度向他們生存的空間做出挑戰。他們在貧瘠的土地上呼喚著希望,同時也為了希望努力并付出代價。當福建干部金山走進故事,走進西海固時,人們就看到希望。這個人物的“符號”不只是代表著福建,同樣也代表著遍布在全國各地的幫扶干部,代表著那個年代東西部協作的群體,這個被載入史冊的群體。 該劇的社會影響隨著播出的繼續被越來越多的觀眾贊賞,其成功的元素是創作者用紀錄的手法完善故事,增強了作品的美學力量,以劇情的視覺真實較為完美地展現人物的真實情感,動態表現了環境與人物的命運。 《山海情》的價值與意義不只是在講述這段驚天地泣鬼神的扶貧脫貧的歷史事件,更多的是在傳遞今天和明天的希望。對時間而言,留下的一定是文化。即,新的人與人的關系。閩寧鎮。吊莊、移民,車間里的寧夏。還有那些第三代的西海固人。福建人,福建的商人,企業家。東西部的協作不只是建造一座新城鎮,也是東西部文化的融合,同時也構建了一個時代的文化,一個承載著發展與奮斗的文化。這些奮斗者不只是一個得福,而是一群得福,還有得福的子女們。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已經不是絕望,不是眼前的3分土地,而是帶著他們枸杞和自制的葡萄酒和世界對話,仿佛是以壯麗的宣言告訴世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解決了一個人類的問題,擺脫了絕對貧困的中國。 閩寧鎮已經不只是福建人和寧夏人,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家和商人,以及文人,甚至是世界各國的商人。用經濟推動社會發展,構建和諧,構建文化的模式所產生的新生化的文化正在這片土地上形成。《山海情》將留在觀眾的心里,留會在影視劇史上接受文化的檢驗。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