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夏兩地文藝界熱議電視劇《山海情》:一部現實主義精品勵志劇
2021-01-19 11:00:14? ?來源:新福建 責任編輯:柳綠 我來說兩句 |
點燃青春,飛揚夢想,《山海情》照亮青年人奮斗方向 該劇以閩寧鎮發展歷程為原型,講述的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西海固移民在國家政策號召中,在福建對口幫扶下,不斷克服困難,通過勞動創造價值,將飛沙走石的“干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這是黨扶貧事業中的滄海一粟,正是千千萬萬個這樣的“扶貧一粟”匯聚成了浩浩蕩蕩的遼闊稻田。不過,如果不是通過電視劇《山海情》的播出,全國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又有幾人會了解這段艱難的歷史?《山海情》通過電視劇的手法,用演員的精彩演繹、一波三折的劇情走向、直觀震撼的畫面,將觀眾帶入扶貧事業一隅,通過視聽形式一起見證了閩寧鎮艱難的奮斗歷程,從而窺一斑而知全豹,對黨中央長達30余年的扶貧事業有了更為強烈的感受,對“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黨的事業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不少青年觀眾在劇中看到西海固貧困地區老百姓的艱難日子時都很震驚,又因演員精彩的表演而感同身受,也就理解了政府實施“吊莊移民”政策,動員村民從山里頭搬到銀川附近的平原發展生產,再建新家園的意義。當村民從寧夏貧瘠的西海固地區搬遷到玉泉營地區途中遭遇沙塵暴時,許多年輕觀眾發彈幕表示自己揪心落淚,從而體會到國家在西北地區植樹造林“治沙”的良苦用心,理解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黨和國家永遠的心愿。劇中,黃軒飾演的年輕村干部馬得福動員村民移民,操心著移民區老百姓通電、灌溉用水等樁樁件件生活困難,對移民前景充滿不自信,在國家大動作出臺新的扶貧政策,敲定福建對寧夏進行對口幫扶等措施后,他終于堅定了未來的方向;郭京飛飾演的陳金山、黃覺飾演的凌一農等一批優秀的福建干部、技術人員背井離鄉,遠赴寧夏,為閩寧鎮灑下奮斗的汗水……這些鮮活的黨員形象,讓觀眾對和平年代的共產黨員有了更為具象的認識,他們為人民服務,他們奮斗拼搏的精神為青年人樹立了榜樣,不少大學生觀眾表示看了該劇,產生了入黨的想法,想要將自己的熱血青春奉獻給黨和人民。 立足現實,精打細磨,《山海情》為未來電視劇創作提供成功范本 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能夠“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山海情》的創作真正領會并貫徹了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在選材上,從“扶貧”這項偉大事業中擇取創作素材,讓觀眾,尤其是生在幸福年代的青少年觀眾了解了祖輩艱難的過去,從而對黨帶領人民群眾通過努力奮斗創造出的來之不易的新生活倍感珍惜。有年輕觀眾指出,剛看到《山海情》這個劇名時是抗拒的,但是點進去看了一會兒后,發現“真香”;還有年輕觀眾表示很久沒有遇到這樣舍不得快進一分一秒的電視劇了,連加快倍速播放也舍不得開啟,他們用最真誠的觀劇態度來回饋這部精品之作,并不吝褒獎,這些都充分證明年輕觀眾是“識貨”的,只要你拋出的是“好貨”,他們就能慧眼識珠。 《山海情》打破了年輕觀眾不待見鄉土題材、現實題材作品的僵局,向其他電視劇創作團隊做了很好的示范,只要態度足夠虔誠,抱著做精品的初衷,從劇本到拍攝,腳踏實地,精打細磨,一定能得到回報。該劇拍攝之初,整個劇組就扎根寧夏,演員們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沉浸式體驗當地生活,為了展現自然環境惡劣的西北大地,拍攝時連一棵讓演職人員可以納涼的樹都沒有。主創團隊對精品劇的打磨,就連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比如語言。當年,福建人支援寧夏時聽不懂當地話,當地人也聽不懂福建話,所以,主創在籌備時充分考慮西北地區地域遼闊,“十里不同音”的語言特點,最終參考了寧夏和西安等各地方言,組合形成了劇中的泛西北話,福建方言采用的是福建普通話。東南衛視和寧夏衛視播出的是演員原生版,觀眾聽到演員都說著一口流利的西北話,覺得又新奇又親切,而郭京飛的“福建普通話”更讓該劇產生了強烈的喜劇效果,讓觀眾在觀看這種現實題材電視劇時,少了沉重感,多了接地氣的歡樂感覺。 珠玉在前,相信未來影視行業一定能夠呈現出更多看齊《山海情》、超越《山海情》的精品力作,讓廣大青年人能從優秀的現實題材影視作品中汲取強而有力的力量,從而指引他們向充滿奮斗精神的未來人生方向前進。證明歷史的故事。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