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一名“占領芝加哥”活動的抗議者在“要食物不要炸彈”的橫幅前發(fā)表反戰(zhàn)演講。當日,近千名抗議者在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的競選總部大樓外進行示威活動,要求奧巴馬政府和北約立即停止戰(zhàn)爭。新華社記者張保平攝
北約成員國領袖“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之后,北約芝加哥峰會于5月21日落下幃幕。在2014年結束阿富汗戰(zhàn)爭,積極展開“巧防務”建設,加強美國與北約伙伴國之間的伙伴關系,是此次峰會的三大成果。
2014年結束阿富汗戰(zhàn)爭
阿富汗議題是此次北約峰會的首要議題,峰會專門為此召開了特別會議。除北約28個成員國之外,另有20多個參加北約阿富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的非北約成員國也參加了會議,其中包括日本、澳大利亞等美國盟友,也包括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阿富汗近鄰。
特別會議通過了《芝加哥峰會阿富汗宣言》。北約在《宣言》中對阿富汗總統(tǒng)卡爾扎伊宣布啟動第三階段防務移交表示歡迎。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講話中指出,這一階段移交完成后,阿富汗75%的人口將生活在由阿富汗安全部隊主導安全職責的區(qū)域。
根據《宣言》,第五階段也是最后階段的防務移交,將從2013年年中開始,到2014年年底前,阿富汗安全部隊將負責阿全境的安全職責,北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將由主要執(zhí)行作戰(zhàn)任務逐漸轉為提供訓練、建議和幫助等輔助角色。隨著阿富汗經濟與政府收入的增長,最遲到2024年,阿安全部隊的預算完全實現(xiàn)自給自足。
盡管北約計劃在2014年年底完成全部戰(zhàn)斗部隊的撤軍,但部分“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已經宣布將提前撤軍。法國新任總統(tǒng)奧朗德在峰會上向阿總統(tǒng)卡爾扎伊表示,法國將兌現(xiàn)“今年年底前撤軍”的承諾。澳大利亞也定于2013年年底前完成撤軍工作。
本月初,奧巴馬與阿總統(tǒng)卡爾扎伊正式簽署《美阿戰(zhàn)略伙伴關系協(xié)議》。這份有效期截至2024年的協(xié)議確定,阿富汗成為美國的“非北約主要盟國”。美國將在2014年后至2024年前在社會經濟、國防安全、制度建設等方面為阿富汗提供長期幫助。該協(xié)議為美國在2014年撤軍期限之后,繼續(xù)在阿駐扎部隊提供了合法依據。
“巧防務”分攤美國負擔
此次北約峰會的另一項成果,是北約“巧防務”的建設。由于美國經濟不振,歐洲盟友也陷入嚴重的債務危機難以自拔,如何在整體預算吃緊,尤其是國防預算裁減的情況下保持北約的軍事能力,成為北約當前的一個重大課題。而北約提出的“巧防務”概念,則是應對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根據峰會發(fā)布的《北約峰會防衛(wèi)能力宣言》,“巧防務”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合作及防務資源分享,避免重復建設。
實際上,“巧防務”概念從長遠講為美國減輕了很多負擔。美國目前負擔著北約超過75%的軍事開支,近年來,歐洲國家的防務支出大幅下降,建設共同防御體系的負擔更多地落到了美國頭上。通過“巧防務”,美國一方面加強了北約的防務合作和資源共享,另一方面也強調了責任的分攤。
導彈防御惹怒俄羅斯
“巧防務”最大的核心項目,是歐洲導彈防御系統(tǒng)的建設。峰會已經決定啟動第一階段導彈防御系統(tǒng),讓這一系統(tǒng)處于“部分運行”狀態(tài)。這意味著,北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tǒng)初具實戰(zhàn)能力,從而向2020年全面啟動反導系統(tǒng)邁出第一步。拉斯穆森說,這意味著,北約能將分布在各成員國與地中海上的雷達、攔截裝置與“宙斯盾”戰(zhàn)艦等反導設施聯(lián)系起來,置于北約的統(tǒng)一指揮下,開始邁向為歐洲盟國的人口、領土和部隊提供全面反導保護這一長期目標。憑借現(xiàn)有資源,北約將有能力攔截中短程彈道導彈。
按照北約的計劃,歐洲導彈防御系統(tǒng)將由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負責指揮,各國將投入10億美元用于建設該系統(tǒng)所需的指揮、控制與通信基礎設施,西班牙、土耳其、羅馬尼亞和波蘭將為反導設施提供基地。美國方面則將把設在土耳其的AN/TPY—2型反導雷達移交給北約指揮。與此同時,美國在地中海的“宙斯盾”戰(zhàn)艦將在需要時劃歸北約統(tǒng)一指揮。反導系統(tǒng)分4個階段,預計該系統(tǒng)到2015年將具備初步運行能力,到2018年具備全面運行能力,到2020年全部部署到位。
盡管北約一直表示反導系統(tǒng)的目標是遏制伊朗導彈威脅,但俄羅斯認為,該系統(tǒng)使俄戰(zhàn)略威懾能力遭到極大削弱。俄認為,如果北約不針對俄羅斯,那就應該與俄簽署一份“反導系統(tǒng)永遠不針對俄羅斯”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但北約成員國認為此舉不必要,而且要在國會通過會很麻煩,所以拒絕了俄羅斯的提議。于是,俄羅斯拒絕出席按慣例與北約峰會同時舉行北約—俄羅斯理事會。
在北約峰會閉幕的當天,俄方就歐洲導彈防御系統(tǒng)作出回應,稱莫斯科將保留報復的權利,除非它得到北約導彈防御系統(tǒng)不針對俄羅斯的法律保證。
“論功行賞”獎勵伙伴國
此次在芝加哥最興奮的,應算是首次參加北約峰會的“伙伴國”們。在他們當中,除了中東北非地區(qū)的約旦、卡塔爾、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等國之外,還有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西蘭等亞太國家。他們或在北約阿富汗行動中貢獻了力量,或積極參與了北約利比亞行動。芝加哥峰會的組織方美國認為,應該對這些有貢獻的“非北約盟友”或“伙伴”論功行賞。
峰會對與會的13個伙伴國在北約主導的行動中給予的政治、軍事和資金上的支持表示感謝。北約成員國領導人表示,他們愿意在網絡防御和能源安全等新領域與伙伴國開展合作,同時與它們加強聯(lián)合訓練和演習。北約盟國和伙伴國回顧了過去行動所獲取的教訓,就如何確立共同行動方式交換了意見,同意探尋發(fā)展能力的機會。
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把此次伙伴國會議稱作為加強“獨特伙伴關系網絡”而采取的一個舉措。他說:“在挑戰(zhàn)不分國界的時期,我們聯(lián)手采取行動將會更加有效,能夠獲得更大合法性,同時分擔安全負擔和好處。”(記者 楊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