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執法者而言,將“罰款分成”作為生財之道,使執法行為充滿“營業性質”,讓高速公路成為高價公路,不僅直接違反了行政處罰法等法規,更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的短視思維。
公路亂收費亂罰款,人們早已見怪不怪。然而看到央視記者的曝光,人們還是難以平靜:罰款和財政分成,請領導喝酒按摩;只罰款不開票,罰款進個人口袋;每輛車平均一年罰款3萬……
重重加碼下,中國車主負擔確實不輕。但即便一年罰3萬,許多大貨車依然在高速公路上馳騁,車主自然有自己的利益權衡:一是把罰款轉移到運輸商品上;二是通過超載提高利潤空間。對執法者而言,這樣的“養魚執法”,不僅擴大了財政收入,還鼓了執法者腰包,這同樣是一種利益權衡。
在商言商,車主單純的經濟利益權衡無可厚非。但對執法者而言,將“罰款分成”作為生財之道,使執法行為充滿“營業性質”,讓高速公路成為高價公路,不僅直接違反了行政處罰法等法規,更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的短視思維。
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高額的罰款最終還是普通消費者買單。有報道稱,2010年中國物流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約18%左右,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西葫蘆等蔬菜從產地到市場,漲價20倍。面對這樣的數字,正在致力于調控物價的各級政府,是否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示?
行政邏輯畢竟不同于商業邏輯。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是本能,政府卻不能將行政目標限縮為經濟指標,甚至將政府運作“公司化”。換言之,政府不僅應該算經濟賬,還應該算政治賬、民心賬、民生賬。以公路收費為例,那種打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旗號的與民爭利行為,那種“世上根本沒有真正的免費公路”的偷換概念式論調,那種“釣魚執法”“養魚執法”甚至赤裸裸搶劫的罰款行為,不僅損害普通民眾的利益,制約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在蠶食著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與經濟利益相比,這恐怕是政府更為重要的執政資源。
當然,政策終歸是要通過人來執行。作為一個機構,政府本身不能喝酒、也不會按摩,說到底,部分地方政府的“公司化”傾向,就在于政府人員把個人利益置換為政府利益,形成“部門利益個人化”,許多違法亂紀事件的發生,莫不是私利在作祟。因此,在提倡規范行政行為的今天,對于這些瀆職濫權的政府人員,能否拿出“公路罰款”的效率和氣魄,對其予以懲戒?對那些喝酒按摩的領導,如何讓其曝光于公眾的目光之下?對于那些喊“日子困難”的單位,看看到底有多少超編的冗員?
就此而言,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區,確實牽一發而動全身。而透過越來越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以及不斷考驗公眾承受力的雷人新聞,更要看到許多改革需要爭取“時間窗口”,也需要“頂層設計”,這既是對智慧的檢驗,也是對勇氣的考驗。
- 2011-05-12別拿公路罰款當權力的提款機
- 2011-05-12公路罰款不能淪為失控的“收費站”
- 2011-04-29“通奸罰款1500”莫非玩封建族長制?
- 2011-04-27通奸罰款如浸豬籠,都是“私法”
- 2011-04-27“通奸罰款1500元”村規的多重違法
- 2011-04-01“單車強闖交通管制罰款千元”過于嚴厲
- 2011-03-18廣告濫用成語,罰款不是利劍
- 2011-02-24取消罰款指標更要斬斷執法經濟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