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方言劇或有可為普通話作為被一種超越地域壁壘、普遍被認可、易于理解、方便溝通的標準漢語,有著廣泛的使用基礎,是用語的規范形式,一向在影視作品中處于強勢的地位。但另一方面,方言也從未缺席。 就國產劇而言,在過去,我們既有《山城棒棒軍》《鄉村愛情》系列這樣極具地方特色的作品,也有《武林外傳》《炊事班的故事》等將各地方言雜糅,產生獨特喜劇效果的作品。 對當地觀眾來說,在具有一定權威性的公共場域聽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語言方式,既能引起情感的共鳴,又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新鮮感。 對外地觀眾而言,聽到一種完全不同于普通話和當地方言的語言時,陌生化引發的新奇感就更加顯而易見。加之方言本身具有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在這些作品中方言不僅沒有成為傳播的壁壘,反而成了吸引觀眾的亮點。 但在方言電視劇獲得廣泛關注的同時,方言對普通話規范性的侵蝕也是一層隱憂。2005年,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重申電視劇使用規范語言的通知》(廣發劇字〔2005〕560號),規定“電視劇的語言應以普通話為主,一般情況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標準的普通話。”并在2009年再次發文重申該項通知。 站在推廣普通話的使用、消除方言帶來的隔閡、利于全國范圍內的廣泛溝通的立場上,此舉是正確的。這或許也是《山海情》選擇制作配音普通話版,并選擇在影響力更大的三個衛視播出配音版的原因之一。 但如今時代變遷,隨著教育普及,普通話已經占據了主體地位。根據《中國青年報》的報道,2020年全國范圍內普通話普及率已達80.72%。“推廣普通話”不再是電視劇必須承擔的教育功能,此時方言的多樣性就可以適當發揮出來。 方言是一個區域長期總結、提煉而成的文化合集,是最能夠直接體現人民原始的、真實的交流溝通、情感宣泄、心理活動的語言形式,與當地的歷史傳統、文化生態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因此,我們能看到《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中的東北話、《風犬少年的天空》中的重慶話激起了無數觀眾的青春共鳴;也看到《裝臺》中,在地道的西京腔調的映襯下,褲帶面、羊肉泡饃的香更加勾人心魄,秦腔的激越慷慨更加入木三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