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沖破扶貧劇“套路”,真實還原艱辛輝煌扶貧路鮮活人物形象 “土氣”“霸氣”的基層干部。近年來特別是2020年以來,扶貧劇在電視熒屏唱響時代主旋律,其中很多感人至深的藝術精品,但也還存在某些同質化問題,比如基層扶貧干部們基本都是高風亮節、身先士卒,對于鄉親們的刻畫也趨于臉譜化。看多了觀眾就產生了“審美疲勞”,對主旋律內容創作產生疑慮。而《山海情》卻舍得付出一份比山高、比海闊的情義禮贊這些勇敢走出貧困的人們,帶領觀眾感受他們內心深處的波濤洶涌,感受他們帶給世界的溫暖。有專家評價說,該劇“沒有領導講話、沒有微服私訪,干部也不是程序化的‘干部樣’,這個扶貧劇有點兒反套路的誠意!” 比如電視劇一開場,就以反套路的方式“生猛”開篇。海吉縣吊莊移民辦公室里,脾氣火爆的楊縣長(閆妮飾)正因為一批移民從玉泉營逃回涌泉村的事情,大聲訓斥著辦事“不利”的張樹成主任。再加上鏡頭中人物黑紅的臉龐、藍灰的裝扮、樸素的發型、簡潔近乎蕭條的辦公室、外景里暴土揚塵的風沙等高度還原年代感和地域性的細節,讓觀眾直呼大有身臨其境之感。楊縣長與以往扶貧劇中“如沐春風”式的干部形象形成的強烈反差,“震”到了不少觀眾,第一時間就讓觀眾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該劇在開篇就把基調立穩了:此扶貧劇非彼扶貧劇。凜冽的力量感一開頭就已經讓人放不下。 全劇飚方言和高濃度“金句”輸出。“方言”使用也是《山海情》的重要人設之一。“五星”同播中,寧夏衛視、東南衛視及跟播的深圳衛視播放了西北和福建方言原聲版,浙江衛視、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播放普通話配音版,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三個網絡視頻則同時上線了兩個版。“西北話一出,馬上就有內味兒了。”很多看過原聲版的觀眾對劇中主演們的西北方言稱贊有加,“不知道的還以為所有演員都是當地人呢”。語言上的選擇讓《山海情》更接地氣,更快地走進觀眾心里,“全程方言演出,感覺自己不是在看戲,恍惚間我就是涌泉村村民”。當然,普通話配音版本的存在,也讓觀眾感受到了該劇貼近更廣闊的人群,適配更多觀看場景的努力。 該劇演員們基本都是用西北方言和福建方言進行表演,這不是為了搞笑獵奇,而是創作團隊為了更真實還原扶貧工作的艱辛而進行的一個“走心”創作。他們在創作初期調研走訪過程中,捕捉到一個90年代福建對口幫扶寧夏的有趣細節:福建人來以后聽不懂當地話,當地人聽不懂福建話,所以他們一開始首先要過語言關。當他們去了西海固以后,覺得當地干部群眾的性格、喜怒哀樂更適合用方言表達。考慮到劇情需要,再加上方言的運用能展現濃郁又深厚的地域文化,豐富人物形象,幫助觀眾入戲,所以《山海情》堅持用了方言,也啟用了大量西北籍演員。導演孔笙自豪地說,“大家有機會有時間一定看一看方言版,它是原滋原味的,是接了我們的心、接了我們地氣的一個版本!” 隨著快節奏且笑淚并存的劇情發展,高濃度的西北“金句”也從個性鮮明、張力十足的人物口中頻頻輸出,讓這部扶貧劇有了更濃的“扶志”“扶智”意味。就像網友們分享的,劇中“‘天天談未來,未來可不就是還沒來嘛!那不就是一個夢嘛!’” “‘未來就是還沒有來么,啥時候能來,誰又能知道呢!’這些話一針見血,戳痛我了!”“貧窮真的限制了人們的想象力!”“‘有奔頭就不算苦,沒奔頭才是真的苦。’老支書這句話是要和我們看劇的干飯人共勉的!”深刻的臺詞不一定要“文縐縐”,要戳到心里才讓人忘不掉。《山海情》做到了。 |